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推薦最好種子

推薦最好種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11 13:36:06

  在《我為什麼拒絕别人?》一文中,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起碼的真誠,說成是“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推薦最好種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推薦最好種子

  在《我為什麼拒絕别人?》一文中,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起碼的真誠,說成是“緣”。

  是的,真誠是最好的“緣”。沒有“真誠”,便沒有“緣”。

  當那種起碼的真誠喪失之後,老祖宗便會說“壞了緣起”。壞了的“緣起”是變質的種子,無論你如何施肥澆水,是很難結出良好果實的。

  當然,在老祖宗的傳統裡,也有補救之法,主要是忏悔,痛改前非。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忏悔之心和忏悔之力時,那種壞了的“緣起”,也有可能轉化過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曆史上的“周處除三害”便很是典型。

  佛教中有許多關于忏悔的禮儀,用于清洗靈魂的污垢,比如:誦“百字明咒”、行大禮拜等等。釋迦牟尼佛甚至開許僧人有7次的“舍戒”。就是說,隻要你能痛改前非,佛陀甚至允許你有7次悔改的機會。但要是超過了7次的底線,那也便隻能“随緣”了。

  在佛教中,将這類變了質的種子稱為“惡友”。跟這類人接觸,是很容易毒化的。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 “我曾經思想過,我活着的時候對所有人好, 這樣長時間下來所有人也就會對我好的, 但是活到我這個年齡這才深深體會到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發現壞人就像是有毒的植物, 你一接觸就會害你, 而它們自已是不知道的。”他說自己活了90多歲,很希望看到一個壞人會變好,可是他失望了。壞人就是壞人。除非經過脫胎換骨的曆煉,否則,他們那有毒的基因,是不可能轉化的。他們可以僞裝一段時間,但一旦遇到機會,總是會原形畢露的。

  佛滅度時,阿難尊者問:如何對付惡性比丘?佛說:“惡性比丘,默而擯之。”佛住世時,遇到惡性居士、惡性比丘、惡性百姓時,同樣也是不跟他講話,遠離他們。他也無法教調那六群惡比丘,隻好叫弟子們“别跟他們說話,遠離他們”。佛祖為啥不叫那些羅漢弟子去教育惡比丘呢?因為他知道,沒用。除了遠離他們,勿受其污染外,佛陀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農夫與蛇的故事,也講了這個道理。

  于是,老祖宗老說:要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

  那麼何為惡友?何為善知識?《佛子行三十七頌》稱:跟他接觸,貪嗔癡能減少者,是善知識;反之,便是惡友。在生活中,你一接觸便覺貪婪熱惱者,定然是惡友。

  許多想度惡人者,反倒被惡人“度”了――因受污染而偏了人生的方向。這種例子很多。你本來想叫他跟你學“正法”,不料,你反倒跟他學“邪”了。我說的那“邪”,便是“邪命”――它對你的生命和自由,沒有多大的好處,它隻會浪費你黃金買不來的生命。

  所以,區分那善友惡友是十分重要的。

  惡友一般不會真誠,他們隻能僞裝真誠。因為,他們一旦真的真誠了,你便會發現他肚子裡的貨色而遠離他。他們隻能尋找一種保護色――有時它很像真誠――來接近你。因此,你分辯他們的辦法之一,便是看他是否是真的真誠。在生活中,對于那些不真誠的人,我是不願見第二次的。在我的經曆中,幾乎所有不真誠的人,都最終會壞事的。當然,有時候,真誠的人也同樣會壞事,但他們能忏悔,能自省,能改過,便會向往崇高,離惡趨善,遠離惡趣。

  好人大多是真誠的。雖然他們也有一些必要的警覺――有時的生活中,真誠有時要付出代價的。――但要是遇到他們認可的善知識時,他們甚至願意貢獻生命。

  而壞人,因為心中總是有鬼。他眼中的所有人,都可能是鬼。他甚至會将善知識也當成鬼來提防。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他暴露了自己不幹淨的心,露出了馬腳。老祖先于是說,壞人眼中是無好人的。

  許多時候,一個人眼中的世界,其實正是他内心的反映。

  對于一個壞的種子,我們不要期望去改變他。無論你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将一粒黑豆,變成小金瓜。

  你要是需要小金瓜,最應該做的,那就是去尋找小金瓜的種子,然後播種、澆水、施肥。

  曆史上的許多大德,不遠萬裡,四方求索,為的就是找到那粒種子。如達摩祖師,行程萬裡,面壁九年,尋找的,也不過是那“種子”而已。所以,有時候,求師難,尋徒更難。許多找不到“種子”的文化,便終于埋沒了。而找到“種子”的文化,便可能大弘于天下。試想,要是五祖弘忍沒找到惠能這粒“種子”,禅宗是不可能有後來格局的。

  許多時候,最好的種子,便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大師,如藏地的宗喀巴,如六祖惠能,如淨宗初祖慧遠,等等。正是有了這類好種子,那類善文化才像太陽一樣,成為人類光明的源泉。

  尋找好種子,成了我明白後的一種奢望。我常想,我要是能培養出十個幾十個比雪漠更有用的人才,那真的沒有白活呀。可我一次次尋找,卻總是失望多于欣慰。其中雖不乏向上者,但他們做不到我那樣的“放下”,世俗的誘惑總能亂了他們的心。有的雖有大心,卻無行為。那所謂的大心,總是體現在口頭上。但這世上,決不可能有口頭上的大師。有言無行者,便是狂慧。所有欺世盜名者,多是狂慧之徒。他們言如廬山飛瀑,行為卻無一點可取之處。

  所有的利衆之“心”,要是沒有利衆之“行”,充其量隻是在騙人騙己。同樣,我要是不用二十年生命寫出《大漠祭》《獵原》《白虎關》,我這個“作家”,就隻能算欺世了。

  沒有行為,便沒有一切。當然,我所說的行為,至少是能聆聽真理教誨,遠離自私惡行,向往善美,嚴于律己,并力所能及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好的種子不是狂慧者,他們總是在用自己的行為體現對真理的妙用。

  狂慧者無論有着多少口頭上的“智慧”,沒有好的行為體現的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許多狂慧者甚至會狂妄地拒絕世上最偉大的心靈升華工具:忏悔。

  所以,大德們屢屢告誡我們:要遠離惡友。他們認為,要是遇到拒絕忏悔的“壞種子”時,最好的辦法便是:“扔”了他,去親近善知識,去尋找真正的好種子。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這是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了。

  也正是因為有了正确的選擇,我們的生命才會遠離污染,才會在大善的熏染下,一天天得到升華。

  ---摘自《光明大手印:文學朝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