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攝影:莫國良
在上海旅遊,城市人文風光一定是驢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一般來說,第一次去上海,都會選擇去南京東路步行街、外灘、豫園去轉悠,領略上海獨特的海派文化。這樣的選擇肯定是不錯,然而假如有時間也可以去淮海路上去轉悠,那裡的法蘭西風情氛圍也會讓你流連忘返。在老上海人的嘴裡有這麼一句關于逛街的話:“外地來上海的喜歡逛十裡洋場南京路,上海本地人逛街首選淮海路”。淮海路(原霞飛路)是上海租界時期,法租界裡的一張名片,以至于在如今的老上海灘故事中的影視劇中,十有八九都會提到上海法租界裡的霞飛路。
那麼淮海路又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或許大家知道,淮海路是一條東西通衢被分為三段命名。即:淮海東路、淮海中路和淮海西路。那麼為什麼這條不長的道路分為三段呢?其實,這樣的分段正是反映了上海法租界不斷擴張的發展曆程,給這座城市打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淮海東路:
建路于1848年時期,東起上海老城廂的中華路,西至現今的西藏南路。也就是如今的老西門商圈中心道路,全長345米。換句話說,上海灘初期的法租界東西段就是345米,老西門商圈就是法租界的雛形。在這個地域中,最著名的建築就是上海黑白通吃的老大黃金榮的家産“大世界”。
淮海中路:
1860年,法國的皇家郵船公司要入駐上海,由此法國政府再次要求擴界。清政府迫于壓力同意了法國政府的要求,在西藏南路的東側再次向西擴建至西面的華山路。由此形成了5公裡的淮海中路拓建擴張。法國的皇家郵輪公司就建造在淮海中路末端的華山路交叉口上,現今的網紅打卡地“武康大樓”前身就是法國皇家遊船公司所在地。
武康大樓(原法國皇家郵輪上海公司)
事實上,法租界的第二次擴張也是法租界在上海灘的最鼎盛時期。由此以淮海中路為中心的地塊,或多或少地克隆了當時的法蘭西風情,也被稱之為“東方巴黎”的街區。大家都知道,上海法租界裡有一個管理治安的衙門叫做“巡捕房”及其法租界的最高權力機構“公董局”就是嵌落在淮海中路上。濃郁的法蘭西建築給這條淮海中路塗抹上了歐風胎記。
原法租界巡捕房
原法租界巡捕房
除了淮海中路上的歐風建築之外,主道淮海中路輻射下的其他道路道路上也都是張揚着海派文化的魅力。
上海音樂廳(中國第一座音樂廳)
原法租界公董局
最典型的地塊當屬如今的網紅打卡地“新天地”商圈地塊。其主門面在淮海中路北面,向南至太倉路,東為黃陂南路,西面為淡水路的合圍地區。
商圈的中心位置就是在興安路與興業路的交叉位置,著名的興業路100号,就是中國共産黨“一大”會址所在地。濃郁的石庫門建築與法蘭西建築相得益彰,造就了海派特有的文化風情。
淮海西路:
法租界經過了第二次擴界之後,租界當局肯定是不滿意當時的勢力範圍。因為當時法國教會在徐家彙商圈内建有“中國第一家氣象天文台”,由于天文台的每天的相關信息要在十公裡外的外灘信息塔發布,由此法國當局再次向清政府申請拓路至徐家彙,然而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雖說是拒絕了法國的無理要求,但是法國當局還是強行拓路,由此又是形成了1.4公裡的淮海西路。由于是沒有得到當時中國政府的同意,因此法國公董局在這條道路兩旁上并沒有全部用于商業用地。但是西歐列強紛紛在淮海西路上建造自己的領事館,由此在淮海西路上出現了各國風情的曆史建築,也是形成了上海的領事館用地。
徐家彙教堂
除了領事館用地之外,在淮海西路的末端,國内著名的“交通大學”也是應地而生,由此也是給上海打上了百年校園的印記。
12、城市記憶之十二,老上海灘裡的“法租界”;
13、城市記憶之十三,老上海灘裡的“公共租界”;
14、城市記憶之十四,老上海公共租界裡的“十裡洋場”南京路;
15、城市記憶之十五,魔都上海裡的法蘭西風情,淮海中路;
16、城市記憶之十六,海派文化裡的精髓“石庫門”弄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