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了十句話不會讨子女嫌

老了十句話不會讨子女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5 22:34:25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炎皇

  “哎!人老了,記性也變差了!”生活中,我們常聽老人們感歎,仿佛記憶障礙隻是一個自然衰老過程。殊不知,這種認識誤區讓不少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統計,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該院記憶障礙門診共接診45歲至90歲記憶障礙患者近3000人次,其中輕度病例約占30%,中度病例約占50%,重度病例約占20%。中度、重度病例大約占到就診患者的70%。

  專家不無遺憾地說:“早期幹預治療對輕度病例有一定效果,而一旦病情發展到中度,就很難阻止其惡化了。”那麼,怎麼早期識别記憶障礙?如何預防它,延續我們的美好記憶?近日,記者走進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記憶障礙門診,請專家答疑解惑。

  老了十句話不會讨子女嫌(八旬母親不識女)(1)

  門診實錄

  “醫生,我媽怎麼連我都不認識了?”

  10年前,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就設立了記憶障礙門診,對記憶、認知、智能、行為能力進行專業評估,了解認知衰退狀況,指導預防與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記憶障礙門診一周開診兩次,分别是周三上午的專家門診、周二上午的老年神内門診。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關注自身或家裡老人的記憶狀态。

  “醫生,我媽怎麼連我都不認識了?”“我事情做到一半,接了個電話,就不記得要做什麼了?”“真是頭疼,什麼都記不住”……老年神經内科副主任醫師周亞芳一邊柔聲細語安慰患者及其家屬,一邊根據各自的症狀開出記憶評估、抽血、核磁共振等檢查項目。

  前來問診的人中,有在家人的攙扶下拄着拐杖一臉茫然的娭毑,有神情焦慮手足無措的職場女性,也有頭發斑白的中年大叔。一個上午,周亞芳接診了30名患者,他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記憶障礙。

  關鍵詞

  1 失憶 認識誤區,以為記憶障礙是自然衰老過程

  鏡頭一:每天清晨,趙女士都要面對母親的“靈魂之問”——“你是誰?”趙女士的母親肖娭毑今年81歲,這幾年記性越來越差,出家門找不到回家的路,家中廁所、卧室的位置搞不清,親朋好友也不認得。趙女士不得不寸步不離地陪伴母親,即便這樣,母親也時常忘記她是誰。

  過往歲月在肖娭毑的腦海裡煙消雲散,她失憶了。趙女士覺得母親現在像個戀家的孩子,不願意出遠門。她帶母親去甯鄉泡溫泉,剛到酒店,母親便念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最近,肖娭毑總疑心小偷爬樓進屋偷東西,盡管趙女士一遍又一遍跟母親解釋,家住27樓,小偷爬不上去,也沒打消母親的疑慮。

  前幾天,肖娭毑下階梯時摔了一跤。她知道左肋骨痛,卻不記得摔跤的事了。趙女士非常擔憂。

  解讀:喪失記憶,沒有時間和空間概念(經常迷路),不能完成熟悉的事情(上廁所),性格發生劇烈的不合情理的變化(如害怕、疑神疑鬼、猜忌别人),離開熟悉的環境就沒有安全感。肖娭毑的這些表現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症狀。

  阿爾茨海默病即大家常說的老年癡呆,是由于腦細胞受損害而導緻的一種慢性進行性進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1000萬,且以每年30萬病例的速度遞增。

  周亞芳說,患者記憶力減退,生活不能自理,不僅自身生活質量下降,而且給家庭與社會帶來了很大負擔。阿爾茨海默病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症之後,成為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阿爾茨海默病一般有長達20年的潛伏期,近記憶力障礙(對近期發生的事情或接觸的人等發生了遺忘)是癡呆的早期階段,早期診斷和有效幹預有可能延緩或阻止記憶障礙向癡呆發展。

  遺憾的是,半數以上的患者親屬認為,老年人記憶衰退隻是自然衰老的結果,等到局面無法收拾再來送醫,患者的病情已經是中晚期了。周亞芳說,老人這時離不開家人的精心照料,家人應像對待嬰兒成長那樣接納長者衰老。

  2 健忘 都是記不住,偶爾的健忘不需要治療

  鏡頭二:38歲的會計姚女士曾為自己的記憶力自豪,電話号碼看一遍就能記住,公司的财務報表做得幹淨漂亮。2016年,姚女士做了一次腹腔鏡手術,手術是全身麻醉。術後,她的記憶力大不如以前,電話号碼記好幾遍還記不住,所做的财務報表也漏洞百出。事情做到一半,如果被打斷,她就記不起來該幹什麼了。姚女士認為是手術麻醉影響了自己的記憶力。

  周亞芳微笑着讓她放松心情,要她先去做個記憶力量表評估。結果,姚女士拿了高分,但她還是對其中一道題沒做對而耿耿于懷。姚女士一再請求醫生給她開些改善記憶力藥物。周亞芳婉拒後建議她做些認知訓練,每年複查一次。

  30歲的吳女士也健忘,家住貴州的她不惜兩次遠道而來問診。吳女士自述,一本書看了三遍,也記不住内容。出門買菜,100元花掉7元,自己搞不清數目。她始終說頭疼得厲害,什麼也不願意去想。周亞芳得知吳女士吃過抗抑郁的藥後,睡眠質量得到改善,又給她補開了一個月的藥。

  解讀:健忘是指記憶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狀,醫學用語稱之為暫時性記憶障礙。也就是說,大腦的思考能力(檢索能力)暫時出現了障礙,一般随着時間的發展會自然消失,偶爾的健忘不需要治療。

  周亞芳分析,姚女士的健忘可能與生活工作壓力有關。她對自己要求很高,持續的壓力和緊張會使腦細胞疲勞,加劇健忘症狀。不過,經過記憶力量表評估,她的健忘尚未到達病理狀态,不需要藥物治療。

  吳女士的頭痛是抑郁症的軀體化症狀,她的健忘症是因抑郁症引起。抑郁症患者會固執地關注抑郁本身,而對社會上的人和事情漠不關心,導緻大腦細胞的活力降低,從而誘發健忘症。健忘症的發病原因是多樣的,主要是随着年齡增大,人的大腦機能衰退,40歲以上的中老年更容易患健忘症。過度吸煙、飲酒、缺乏維生素等也可以引起健忘症。如果出現經常性的健忘,需要及早就醫查明原因,做針對性治療。

  3 遺傳 一家三口沒記性,往事依稀新事忘

  鏡頭三:49歲的易先生頭發斑白,神情木讷,步态遲緩,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得多。易先生吃力地說,4年前,自己的記憶力開始下降,做事丢三落四,忘記自己做過的事、說過的話,買東西還經常付錯賬。

  易先生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的緣故,拖着沒有治療。一年後,他變得敏感多疑,易發脾氣,時常懷疑别人害自己,并伴有幻聽,夜間睡眠差。最近,他發生過兩次四肢抽搐,随後變得沉默寡言,隻願宅在家裡。

  周亞芳問詢得知,易先生是個老煙民,有20多年的吸煙史,每天要抽一包香煙。他的母親、弟弟記性也差,對一些久遠的往事還有點印象,對新近接觸的人和事卻記不住。周亞芳考慮易先生的記憶障礙是家族遺傳的,建議他做個基因檢測,并建議他戒煙。

  解讀:“記憶障礙是不是與遺傳有關,主要與引起本病的病因有直接關系。”周亞芳說,如果記憶障礙是由腦外傷、腦炎、缺血缺氧性腦病、中毒性腦病等引起的,這種記憶障礙是不會遺傳的。

  如果記憶障礙是由于衰老基因突變所引起的,就具有遺傳性。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阿爾茲海默病、路易體癡呆症、額颞葉變性等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長期吸煙的人,其中的有害物質會對人的腦組織形成損害,導緻神經細胞變性,加快病情的發展。

  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例,據科學研究,攜帶已知的澱粉樣前體蛋白基因、早老素1、2基因突變的患者,在家族性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中占30%~50%。患者子女的患病風險是一般人的4.3倍。因此,若能及早檢測緻病因素及易感基因,可為疾病預防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快問快答

  1.哪些人應該看記憶門診?

  周亞芳:懷疑自己記憶力下降者;被家屬或密切接觸者發現記憶明顯衰退的人群;出現其他認知功能下降者,比如語言能力、定向能力、計算能力、思考判斷能力大不如前;伴有情緒、心理或睡眠問題者。

  出現上述類似症狀,應盡早由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家屬陪同到醫院的記憶門診就診。醫生會通過詢問病史、神經系統查體、量表評估、神經影像學檢查,甚至腦脊液檢查、癡呆基因檢測等,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并給予針對性治療。

  2.記憶障礙發病隐匿,潛伏期長,該怎麼預防?

  周亞芳:記憶障礙對患者影響很大,病情惡化會讓患者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導緻記憶障礙的原因有很多,預防方法也不一樣,但是合理飲食、适當鍛煉身體、多與人溝通等方法對預防記憶障礙有幫助。

  經常做一些活躍大腦思維的學習和訓練,如閱讀書報、做填字遊戲等,讓大腦保持年輕。保持良好的睡眠,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盡量避免過度緊張,焦慮和激動,防止不良情緒對腦細胞造成強烈刺激。妥善處理各種關系,以寬容、平和的心态對待周邊的人和事。增加大腦的營養,多吃一些富含維他命B、C的食物和新鮮果蔬,如香蕉、葡萄、玉米、海帶、魚,蛋黃和卷心菜等,蘑菇、牛奶、動物肝髒、瘦肉等也有益于大腦。

  此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物品放在相對固定的位置,使用後放回原位,對一些重要的事情用筆記錄以提醒自己,也有助于預防記憶障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