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六安最有名的地名

六安最有名的地名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8-27 21:47:38

  

  一個城市的記憶符号,不僅僅是她的建築風格、民情風俗、山水風光、民俗風情、也不僅僅是飄蕩在民間娓娓相傳的典籍掌故和風雲史記,而是更具傳承魅力和故事隐藏性的地名。她将美妙浪漫的故事鑲嵌在每一條街巷道路、每一座院落樓宇的名子之中,隻要講起名子就想起它的故事,講起故事即想起它的名子。天長日久、歲月留痕、竟形成了一個城市獨特而豐富的地名文化。當然,六安也不例外 。

  講起六安的老城和地名,最繞不開的那就是衆所周知的九拐十八巷和六安人對九拐十八巷的那割不斷理還亂的絲絲情結。

  九拐十八巷是構成六安老城城市框架的主要支點和城市曆史的經脈情源。千百年來,特别是近年來的老城改造,城市擴張,它已經成為離我們漸行漸遠的記憶符号,但它又作為六安古城文化标杆性的遺存,也成為老城百姓繞不開、舍不得、丢不掉的記憶。

  九拐之:倉房拐

  

  九拐之:田家拐

  

  九拐之:魚市拐

  

  九拐之:上拐頭

  

  九拐之:田家拐

  而所謂的十八巷,隻是為了對應拐數九的一個虛數,實際上它遠遠不止十八巷。

  從1978年版的《六安縣地名錄》中查證,記載了有名有姓有起始有長度有寬度的巷計四十三道;從1987年的《六安城市建設志》(草案)中查出,實際街巷計九十八道,還不包括建國後建的六十二條有名有姓的街、路(巷)(統計到1987年),而不入冊的無名小巷叉巷更是不計其數。

  在這裡,我們還是把老城有規模,有長度,有名氣,重要的巷再排一下,排十八個,也就算對應一下九拐吧!

  頭 道 巷 │ 二 道 巷 │ 三道巷

  大棚場巷│ 小牛角巷 │ 塘子巷

  大竹絲巷│ 小竹絲巷 │和平巷

  觀音寺巷│ 花井欄巷 │南通巷

  五福塘巷│ 萬壽寺巷 │關帝廟巷

  紮 筆 巷│ 書 闆 巷 │ 六德巷

  縱觀六安的巷以及以巷形成的巷文化,它又是六安古城的一大特色,成為老城曆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每條巷子 的名稱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有它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背景史料或一段神秘的傳說。

  比如說從南邊開始進城,你數着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就到了鼓樓大街了,若從北門進城,順着鼓樓大街數5個拐,你就到了古樓街、東大街、黃大街的三街交彙處的魚市拐了,也就是現在古樓新天地的地方。

  有的巷以職業或行業為名的,做毛筆的叫紮筆巷,搞印刷的叫書闆巷,開染坊的叫染坊巷,賣鹽的叫鹽店巷,開油坊的叫油坊巷,學子們讀書考試的地方叫棚場巷(考場是在露天地搭棚建房的故稱)開浴池的叫澡堂巷等等,不一而足,這也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居住習慣和居住文化的存在,以行業、職業或一種手藝工匠人的集中從業建市的市井文化。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許就是從此而來。按現在的流行說法叫專業分類或專業市場。特别是命名的方法和藝術,更是直白、易記、好找。當時并沒有如現在的地名辦或地名委員會什麼的,也許隻是百姓市民口口相傳而後約定俗成而已。

  還有的以建築物或構築物名稱為名的,如關帝廟巷、城隍廟巷、火神廟巷、觀音寺巷、西湖庵巷、大悲庵巷、花井欄巷、鐵井欄巷等,廟大庵多,并成地名,也說明了當時宗教文化在老城人心中的地位與份量;

  有的以動物之名為巷名的,如龍須巷、牛角巷、老鸹塘巷;有的以姓氏為名如夏巷、史家巷;有的直呼其名:霍老婆巷、劉元季巷、新國良巷等;有的以植物為名如:翠花巷、竹絲巷、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所有的名子都不是空穴來風。

  古城老街小巷的名字有很多十分富有韻味,大氣,不落俗套,寄寓深遠。比如雲路街(不能寫成雲露)因此街一邊連着舊時的科考及第之所棚場,一邊依着文廟、武廟街,一張一弛,文武皆備,喻義着仕途之道青雲直上而叫雲路;而草市街是賣柴草的街市,魚市拐是賣魚的場所。

  有些街巷名字含義豐富,寓意深遠,好聽又吉祥,如大觀音、小南海、五福塘、六德巷、文盛街、南通巷;清水河常青路、下龍爪上拐頭;大雁河小東街、響玲庵;和平巷、慶安街;大棚場,小竹絲等等;

  

  十八巷之:大竹絲巷

  

  十八巷之:小竹絲巷

  

  八巷之:翠花巷

  

  八巷之:大觀音巷

  

  八巷之:花井欄巷

  

  八巷之:紮筆巷

  有的以方位命名,如:東大街、南門口、西市街、北外街、中市街、簡單易找;而用數字排列六安的名子也很有趣。如頭道巷,兩口塘,二裡半店,三裡街,四裡井,五牌裡,六德巷,七裡站,八裡灘,九墩塘,十五裡小廟、十八層、二十鋪,萬壽寺等;大街上插黃旗的叫黃大街,是清官的掛上清官旗,貪官死後不給入土而吊在橋下叫吊棺橋,老鸹聚集之地叫老鸹塘,地勢低窪處叫下窪子,十八個台階上下叫十八層,讀書人聚居的街叫文盛街,老城通向南門出口的巷叫南通巷等等,不勝枚舉。說實話,古人起地名真的貼近生活,更接地氣,直白、通俗、易記、好認,當然也易傳承、易流傳,比現在的有些小區什麼帝都、禦園、公館、皇家、官邸、豪門、豪園、禦都、國際、中央等更具地方特色;還有的直接把外國的國名、城名原封不動拿來就用,如:新加坡、歐洲城、威尼斯、西班牙、香格裡拉、都市風景、溫莎小鎮、巴黎春天等等的高大上、假大空、洋怪奇來講既沒有當地的民俗傳承,更沒有民俗的文脈,實質意義和曆史價值,按現在的流行說法就是崇洋媚俗、帝王思想之表現,不接地氣,還有的直接就把别人的名子拿來為我所用,如浙江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合肥的周谷堆、成都的春熙街等,難道六安連一個市場的名子都無字去取、而要用别人用過的名子去當自己的名子嗎?

  由于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改六為六安,置六安國,并封景帝之孫、康王劉寄之子劉慶為六安王,自此始六安就與“安”字接下了不解之緣。除了六安、金安、裕安之外,還出現了一大批以“安”字組詞為名的路名、橋名、樓名、小區名、企業名等,如:

  安豐鎮、安豐塘、安豐中學、安豐路;

  新安鎮、新安路、新安大橋、新安中學;

  長安廠、長安路、長安大橋、長安城;

  永安橋、永安路、永安小區、永安菜市場;

  六安大旅社、裕安大酒店、平安怡景園;

  金安商城、中安大樓、平安大藥房、仙安商貿城;

  慶 安 街、 公安路、 長安社區、 永安小區、華安證券;

  安 居 苑、 安居房産、安豪小區、安惠小區;

  中安駕校、 瑞安車貸、平安保險、華安未來城;

  安邦保險、安然公司、安廣大廈等等;

  還有以安字組詞命名的道路如安民、安泰、安康、安惠、瑞安、通安、民安、等即将面世使用。

  還有那遍布六安大街小巷的小酒店、大排檔、煙酒商店、茶葉專賣,服飾門市等都将自己的名稱、店招、産品裝一個“安”字、圖一個彩頭、顯示出傳統與正宗、文化與時尚。

  一句“六地平安”一個六安國、一座六安城,一個劉安王,竟然給六安帶來了如此衆多而豐富的“安”字名詞并形成了獨特的“安”字地名文化,演繹出“安”文化的不盡情結和豐富内涵,它的确承載和表達了六安古城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更是六安地名文化的寶貴遺存。

  六安城區老街的街、路、巷、拐等老地名,絕大部分都已在近十幾年的老城改造中拆除、消失、或變成另外的名子,但有一小部分仍有幸地保留了下來,原址原名,但建築走向或街面寬窄已面目全非了。如鼓樓街、雲路街、黃大街、慶安街等是在原址上拆遷重建并仍用原名的;東大街因皖西路的延伸叫起了皖西路或皖西大道,但仍有不少老六安人将解放路與皖西路交叉後向西延伸的部分叫東大街;而棚場巷、書闆巷因重建後道路拓寬了就不像巷而叫起了棚場街、書闆街;雲路街兩邊的巷名也有所變化。以前從解放路進雲路街的右邊依次是關帝廟巷、鹽店巷、龍須巷、而現在都成了南北對等的十字交叉,路名也就用同一個名字了。

  由于沿淠河東岸修建了淠河路,打通了以前小街小巷拐彎抹角的斷頭路、死角巷,那些如北門下窪、上拐頭、鹽笆箕口、篾匠街、幸福街、淠塘沿、牛角巷、大悲庵、清官旗、油坊巷等地名已不複存在,舊景難覓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平坦、綠蔭如畫的淠河路。從原來的菜市灣順河而去直通窯崗嘴大橋,盡覽淠河一線風光。劉園路、梅山路、光明路、北塔北路、文華路(暫定)、小東街、雲路街、東大街、永安路、平橋路、嵩寮岩路(即将重新命名為九公寨路)、将軍路、赤壁路、等東西與南北走向的主次幹道均一通到底,直連淠河。因為淠河自西南向東北流去、在市區拐了個大彎子,而這個彎正好連接了東西與南北走向的所有通往淠河的路口,自然形成了一個放射狀路網。而這個彎也有一個溫柔而詩意的名子——月半灣,因為她的對面就是美麗的月亮島和碧波蕩漾的月亮湖。沿着淠河的這個灣從南到北,移步換景,樓宇林立,古景新意,成為臯城景點、房市亮點、商家賣點;一房難求、熱點四射。

  曆史上的六安城,城址變遷頻繁、毀建交替;隸屬關系歸來劃去、曆盡滄桑。正因如此,才構成今天老城區奇特的街巷拐路的城市架構,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神秘多彩的地名文化和曆史遺存,她為六安古城文明增添了豐富的民情風俗,這也是六安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産和精神财富。

  

  黃大街

  

  安慶街

  

  雲路街

  

  和平橋

  其實,六安除了九拐十八巷以及十八巷以外的其它街巷還有很多有趣而好聽的名子,這些名子,深深地紮根在六安老百姓的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記在人們的心中,如鼓樓街、雲路街、東大街、西大街、小南海、大雁河、紫竹林、清水河、萬壽寺、下龍爪、書闆巷、五牌裡等,無論作為街名、巷名、都十分有幸地保留了下來并仍在使用,使六安古城的地名文化及曆史風貌得以保留和傳承。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她們在城市擴張拆遷改造的進程中逐漸消失在推土機的滾滾濃塵中,灰飛煙滅。轟轟然建築沒了、街巷沒了、道路沒了,當然地名也就沒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乎!如北外街、篾匠街、便門街、大井拐、田家拐、和平巷、牛角巷、大竹絲巷、小觀音寺巷、清官旗、十八層、北門下窪等等,這裡,筆者僅憑記憶理了一部分老地名、包括已消失或還在使用的,并記出地理方位及地名由來,留存後人備考,做為這篇文章的結束。

  落水橋(老城南門口、地勢低窪、積水落入該橋流去、故稱)

  水步口(西大街北端河岸、原系淠河碼頭、挑水的從此上下搭步故名)

  十八層(連接鼓樓街與慶安街的通道,落差較大,上十下八步台階故名)

  菜崗頭(現市婦幼保健院一帶,原為一蔡姓人家住地而名)

  淠塘沿(橫街與草市街之間有塘名淠塘,周圍有居民沿塘而建房)

  老鸹塘(位于北市街大王廟南、一水塘、多有老鸹鳥在此故名)

  錐子廟(北門塔院内多寶庵廟,俗稱錐子廟、為居委會之名)

  落星廟(臯城路市四院前後,據說此地落過隕石,群衆建廟紀念故名)

  鼓樓洞(六安人對鼓樓街的俗稱)

  魁星閣(原老城牆東南角之上的建築,為古八景之一谯樓攬勝舊址)

  大悲庵(現西湖庵西邊沿淠河南路,已拆除)

  大雁河(六安市區一條南北走向的水系,穿城而過)

  常青路(現紅街東邊的一條連接皖西路與人民路的道路,即将恢複原名)

  兩口塘(位于解放北路北端南側、此處有塘兩口、故名)

  百羅丘(解放南路至龍河路一帶,原丘陵地15畝,能收一百籮稻谷故名)

  蘇大堰(解放北路一中對面,現光明西路口,原為水塘、現已填埋修路)

  九裡溝(市北距老城九裡、街旁一條堰溝、曆稱九裡溝)

  黑老河(位于草市街中段西側,東西走向,巷道陰暗潮濕,不見陽光,出口有塘名淠塘,故名)

  關帝廟(關嶽廟,武廟街與鹽店巷之間,廟已毀,僅用其名)

  火神廟(在五福堂與鹽店巷之間,舊廟早毀,留下名子)

  萬壽寺(雲路街與東大街之間,寺廟。相傳明朝建廟,毀于民國初年。現街巷改造後仍保留原名。)

  便門灘(淠河中一荒灘、位于淠河之西。是六安古八景”桃塢晴霞”之地,現六安人稱之為月亮島。)

  鳳凰橋(位于三裡街西段與鳳凰塘交界、原為木橋、被日機炸毀、建國後建石橋)

  鍋底山(位于望城崗南一公裡、狀似鍋底為名、現市行政中心一帶)

  毛狗洞(臯城東路北側東段、皖西衛生學校西側,原有毛狗黃鼠狼出沒故名)

  菜市灣(地片名、城北邊老淠河東岸、六安人原來的蔬菜基地)

  小華山(淠河總幹渠以南、原六毛路以北、地藏王曾打坐此山;清時在平崗頭建廟紀念、現廟仍存)

  二輪窯(皖西大道、七裡站以東、原為六安地區輪窯廠、為公安部門管的勞動改造單位,現已拆除,單位撤銷。)

  小南海(原為小南海廟名、緊靠九墩塘公園、現仍存)

  油坊橋(位于中市街原常青路一帶、現屬紅街社區)

  紫竹林(位于小三裡街南、有廟名曰紫竹林、故名)

  六德公園(原九墩塘名、老城東門亦稱六德門)

  菜籽河(位于大别山路北、過去是凹地、産菜籽、後改池塘、得名)

  大崗頭(距老城十裡、崗頭面積5畝、大崗頭村委會駐地)

  清水河(初名金水河,現為原九裡溝,現清水河街道名。)

  上龍爪(為城西淠河東岸上遊、現雲路橋附近、岩石狀似龍爪,伸入淠水中、故名)

  下龍爪(位于淠河中段東岸、天然岩石、狀似龍爪、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此駐駕、并手書“龍磐石”三字、後人又在石上刻一“壽”字,字迹仍存、為六安古八景之一“龍爪映月”)

  永安橋(三裡街與橫街交叉處,光緒二十六年為方便行人由彭正章捐資所建石拱橋)

  和平橋(位于雲路街西端、靠淠河沿、地勢低窪、1953年拆城牆建吊橋、橋上連接城牆南北兩端,可行人、橋下通淠河、也可行人,後擴建街道拆除)

  大溝沿(由金陵巷至牛角巷口、溝通城區古下水道、故名)

  吊官橋(北外街上拐頭與潘駕拐中間、橋下曾吊有棺梓而得名)

  清官旗(西大街北側、傳說一州官斷案清白、為民稱頌、當街豎一旗杆以示紀念、故名)

  北門下窪(北外街北門塔一帶、地勢低窪故稱、現北塔廣場一帶)

  老衙門台(位于雲路街西端、清朝時系州衙門駐地、解放後為六安行署公安處辦公及宿舍之地)

  鹽笆箕口(南接大王廟巷、北至下龍爪、有一碼頭、一家鹽店、故名)

  金家台(位于北門塔對面巷道鹽笆箕口通往下龍爪的一個叉巷)

  從上面排的地名,我們不難找出一個規律,那就是六安老城區的地名都是三個字,少數四個字,更少的隻有二個字的,這也和人的名子一樣,中國人大多數是三個字的,好記好講好聽好認,而地名,也是需要傳播和傳承的。

  還有很多六安人記憶猶新的賓館、飯店、浴池、商店等。在六安人的生産、生活中有着難以忘懷的記憶,有的是其工作單位,有的是其住家之所。

  如:皖西大戲院、六安大旅社、淠河酒家、東風照相館、十女門市部、祥雲布店、專醫門診部、人民旅社、大衆浴池、燈光球場、大衆理發店、中心站、稻香村、回民飯店、曙光電影院、百花電影院、工人俱樂部、更早的還有淠聲劇場、新新大戲院、鼓樓影院以及皖西客車總廠、新華印刷廠、六安肉聯廠、光華儀表廠、朝陽制藥廠、六安手拖廠、六安造紙廠、六安電機廠、淠河化肥廠、六安軸承廠、六安機床廠、甯平廠、紡織廠、針織廠、齒輪廠等等,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雨滄桑,也都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了。

  記住地名,就記住了城市的曆史。

  想起地名,就想起了曾經的歲月。

  

  劉傑(筆名牛也),現任六安市地名命名顧問組專家、市城區地名總體規劃課題組高級顧問、市檔案征集鑒定委員會委員、市臯陶研究會常委理事、安徽省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皖西分會會長、臯陶書畫院院長;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碩學會士、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永久會員……出版著作有《記憶.臯城》攝影集、《牛也書法作品集》《集草堂文選》《行行長狀元》攝影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