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回老家看外婆,經過臨海小芝鎮利岙村時,看見水稻田的田埂上打了很多架子,上面曬滿了米面,金色的稻穗、綠色的稻葉和白色的米面互相映襯,在陽光下鋪天蓋地,特别好看,趕緊下車去拍照。
“米面”是台州的特産,這樣的叫法也隻在這座沿海城市出現(很多人說散裝江蘇,在我看來,台州散裝得更誇張,不僅是精神上的散,是肉體上都七零八落)。因為台州的地理環境,三裡不同音十裡不同俗,相同一種東西在各縣甚至鄰村都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米面,也叫米幹或面幹。
有人說,米面其實就是米線,但真正認真比較過兩者味道的人,一定不會接受這種說法,因為米面和米線的制作工序和口味并不相同。
臨海小芝鎮利岙村是遠近聞名的“米面村”,這裡的細米面已有幾百年加工曆史,采用優質早稻米作為原料,純大米制作,純天然曬幹,綠色健康環保,外形細如發絲,内核卻剛硬無比,因為具有既煮不糊、又炒不砣的神奇體質,吃起來卻又口感柔軟,還有一股濃郁的米香味,堪稱最具“台州人的硬氣”的食物。
台州米面的傳統工藝是“雙蒸雙熟”,需要經過磨漿、壓漿、搓果、蒸、搓軟、壓榨成絲、複蒸、松絲、晾幹等工序,過程繁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我們在路邊遇到的這位大姐告訴我們,他們兩口子,每天半夜就要開始忙活,一直到次日下午5點鐘左右,非常辛苦。
從蒸籠裡出來的米面很容易粘在一起,這時,放在水中容易把粘在一起的面分散開且不易斷,如碰到粘在一起的米面需用手搓散,使它不粘在一起,之後挂在竹竿上。
将挂有米面的竹竿支在通風處,天氣晴朗時,曬上一天便可,曬幹後的米面可保存一年。
稻田和米面,一個是原材料最初的樣子,一個是加工好的成品,放在一起展示,對農民來說是生活日常,在攝影愛好者或是文字工作者眼裡,卻是能夠上升到美學和哲學高度的一種存在。
多麼美好的畫面。
在我們停車拍照期間,沒有遇到一個同好,可見這裡還是旅遊真空地帶,當地人也沒有挖掘到曬米面這個很好的拍攝主題,還蠻可惜的。
大姐說,他們生産的米面最後賣給廠裡(工廠再統一往外銷售),工廠收購價是3.5塊一斤,他們家做米面大概年收入10萬不到,結合台州的平均收入、消費水平和工作時長,10萬确實算少的了。
今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上過好幾次熱搜,成為宅家抗疫的吃貨們瘋搶的對象,導緻洛陽紙貴一粉難求。從本質上來說,台州米面和柳州螺蛳粉沒有特别大的區别,兩者的原材料幾乎是一樣的,但身價卻差了10倍——螺蛳粉的售價是每斤30多塊。
螺蛳粉價高卻火出圈,台州米面物美價廉,在疫情期間卻幾乎滞銷,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品牌效應,單打獨鬥的小農經濟在市場上是沒有競争力的。但從食客角度來說,這又是個好消息:花小錢就能吃到真正的好食物。
驚不驚訝?因為原材料和工藝,台州米面雖然細,卻煮不爛炒不坨。
台州米面吃法很多,最經典的莫過于炒米面和姜湯面。
炒細米面是當地最為傳統的吃法。開水燙軟米面後撈出控幹,加适量油和醬油攪拌均勻。熱油鍋炒好雞蛋備用,豬肉絲炒香,加米面不停撥炒,再加入雞蛋、綠豆芽、洋蔥,以及自己喜歡的蝦等,炒至醬色均勻米面松散,加蔥花即可出鍋。我喜歡此時将炒好米面稍微壓實,沿鍋底淋入半勺油,轉小火,慢烘四五分鐘,米面鍋巴堪稱人間極品!
姜湯面是台州米面另外一種至關重要的呈現方式。在台州,有坐月子必吃姜湯面的習俗。顧名思義,姜湯面就是用姜湯去煮米面,然後加入各種蝦蟹蛏子肉絲雞蛋絲小白菜,對于豪橫的台州人來說,每一碗簡單的姜湯面最後都會演變成奢華又低調的大餐。
台州有很多很多獨特的小吃,米面并不是最典型的,但卻具有更深層次的寓意:雖然價格不貴,但卻被視為親朋好友間贈送的佳品。住新房、老人做壽、女子坐月子、過年走親戚時,親朋好友間贈送禮物時都會有米面,舊時還會在上面放一張大紅紙條,極具儀式感。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看上去晶瑩剔透、味道絕美、又經常被誤會成“米線”的台州米面,你吃過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