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唐朝詩人王建的一首詩。詩中有幾個問題,曆來評論家沒有多做更多解釋。為什麼寫得是“望月”,前兩句就沒沾邊呢?“今夜月明人盡望”到底是哪些人“望”呢?“秋思”到底“落誰家”了呢?為什麼又說“不知”呢?帶着這些問題,小編引大家分析分析。
先解讀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寫“望月”的詩句,前兩句都沒沾邊呢?那就先說一下本詩的背景,那就是在一個中秋佳節,詩人與朋友們相聚時所作。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詩詞及當晚活動的主題一定是“望月”,這在“今夜月明人盡望”中可以知道。那麼詩人為什麼寫“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呢?這兩種事物,準确的說是看不到的,是想象的。這就已經開始想象了,本詩可以說隻是借了個景,幾乎都是想象。那麼為什麼非要這麼寫呢?最主要的是在這麼一個時刻,大家都在“望月”而詩人卻在想着一個朋友,誰呢?題目中已經給出“杜朗中”,杜郎中是誰呢?叫做杜元穎,是詩人的朋友,更應該是當時一群朋友的朋友。或許大家在賞月的同時,提起了杜元穎,然後大家又有說有笑。而這時詩人卻再也無心賞月了,他在想着這麼一個場景應該寫首詩寄給杜元穎這個朋友了。于是乎,我們今天看到了這首得以流傳千年的詩了。在詩人下筆的時候,也是他心裡所想,通過“栖”,“冷”這些字眼,描寫的是冷色彩的環境,與衆人有說有笑比起來,更透露出他思念朋友的感情。在這裡也暴露出“秋思”其實就是“落”到了他家了。
第二個問題,“今夜月明人盡望”,這裡“人盡望”究竟指哪些人呢?現實是一群朋友在一塊喝酒聊天望月,這是沒問題的,但我想詩人是這麼想的,包括所有的讀者都願意相信這裡的人指的是全天下的人,因為中秋望月,是大家共同的一個念想。當然這全天下的人中,自然要包括杜元穎了。更準确的說,在這所有人當中,詩人更在意的是他的這位朋友杜元穎,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它切合了主題,二詩人确實在思念他的這位朋友,同時詩人在想他的這位朋友正在望着明月,那麼他是否也像自己想他一樣想起了詩人呢?很可能,杜元穎是單獨一個人在望月,詩人從他當時的環境來看,不應該特别孤單,相反的他會估計杜元穎更加孤單,在這個時候會引發更多的思念。
現在再看“秋思”到底“落誰家”了呢?既然是“人盡望”,那麼大多數人會起思念,遐想的。同時咱們剛才也說了,詩人在思念他的這位朋友,自然“秋思”也落到了他身上。詩人揣測杜元穎也在思念詩人,那麼“秋思”自然也是“落”在了杜元穎的身上了。而且這是要寄送給對方的,并且詩中以發問的形式提出,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答案。既然“秋思”的對象有這麼多,為什麼詩人還在說“不知”呢?其實通過這一發問的形式,詩人真正想問的是他的這位朋友到底“秋思”深多少呢?也就是他深知朋友到底有多孤獨。通過這一發問,我們更加了解了詩人與朋友之間這份真摯的友誼。後兩句一塊看,真正要表述的是我知道今夜所有的人都在望月,包括你,我相信在這樣的夜晚你我都在思念對方。用了詩中的表述,寄給朋友,隻是為了不想促動朋友更大的情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