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是瑞典著名化學家和發明家,擁有355項終身專利,在世界五大州的20個國家擁有100家公司工廠。1895年去世前,他将大部分遺産和利益作為基金立了遺囑,設立了諾貝爾獎,并将其授予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與經濟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後來,諾貝爾獎逐漸成為世界上最高、最有影響力的獎項。當然,諾貝爾獎之所以能成為最高獎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獎金的豐厚,以至于評委們不得不将其頒發給有價值的人,所以獎項的門檻自然很高。特别是自2020年以來,諾貝爾獎高達110萬美元,相當于人民币7143840元。光是想想就令人興奮,雖然這些優秀的科學家大多數都不是沖着獎金去的,但展示對該獎項的雄心并不羞恥。
反倒是日本就顯得直截了當,并沒有隐藏他們對諾貝爾獎的渴望。2001年,日本宣布了“50 30”計劃,即在50年内獲得30個諾貝爾獎。這個計劃當時非常荒謬。但事實上,一開始,歐洲和美國的人并不打算和亞洲人一起玩。
在泰戈爾獲得1913年文學獎之前,諾貝爾文學獎中的亞洲曆史是一片空白,因此沒有人認為日本能做到這一點。然而,日本一直是一個偏執狂,它永遠不會停止,直到它達到自己的目标。讓他們承認自己的判斷錯誤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何況,他們早就對此做好了準備。
1960年,日本制定了著名的“國民收入翻倍計劃”,“計劃在未來10年内使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以上,特别是在1961年後的三年内保持9%的平均經濟增長率”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以1960年為節點,日本的經濟增長率是非常可觀的,在許多年内達到兩位數。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提出了“全面振興科技的基本政策”,要求國民收入的2%用于科學研究。因此,自那以後,日本的科研環境一直非常寬松,研發強度并不比中國目前的水平差多少
在初步完成這一目标後,碰巧遇到了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但日本堅決深入實施了這兩個計劃。即使是在全球經濟的影響下,日本經濟仍頑強地增長了1.8倍,科研投入增加到3%,資金總額為2.62萬億日元,高于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科研狂熱,甚至不惜花費104億日元建造超級神港探測器
除了在經濟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外,日本還将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因素的願景投射到了教育部門。任何科學技術都必須得到高等教育普及的支持。否則,不管一個天才有多聰明,沒有強大的教育作為支撐,最終還是會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因此,日本經曆了以培養真正的人才為目标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它強調“增加科學高等教育機構”和“确保大學财務狀況”
于是,日本高等教育機構總數從525所增加到921所,大學生人數飙升至168.5萬人。大學教育已經變得普遍、習慣和流行。工科學生的比例也從15.4%上升到21.1%,相應的人文學科比例自然下降。整個日本的重心已經轉移到科學上,社會也更加積極地接受科學人才
當然,增加教育經費也是當務之急。它不僅給大學教師在研究自由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也給了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為諾貝爾獎的未來影響創造了一個非常良好的環境。也因此,到1982年,日本的工程論文總數已達到12534篇,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在這樣的震驚之下,很不幸地告訴那些想幸災樂禍或看笑話的人一個壞消息,即到2020年,日本已獲得26個諾貝爾獎(不包括2個其它國籍的日本人),包括7個物理獎和7個化學獎,與瑞士并列第六。因此,日本很快就會實現他們的目标,成為亞洲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
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行動能力。誠然,獲得諾貝爾獎并不足以證明一個國家在這五個領域的能力,諾貝爾獎的頒發往往伴随着懷疑。然而,諾貝爾獎的數量仍然可以顯示一個國家在這些方面的關注和進步,日本對諾貝爾獎的探索也擴大了在亞洲獲得諾貝爾獎的總體可能性。反觀我們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可以說是屈指可數,還得更加努力才行。
當然我更希望,這些受到高等教育的日本人能夠更早地認識到自己的曆史,也多研究怎麼處置核廢水最妥當而不是排入太平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