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以及各家族流派之間争芳鬥豔的局面,更是一次思想的争鳴,一些哲學思想的大碰撞。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百家争鳴的現象呢?
首先我們從世界曆史的角度去看,百家争鳴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約在同一時期,古印度和古希臘片區,也迸發出了智慧的光芒,古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古希臘出現蘇格拉底、帕拉圖、亞裡士多德等大咖。這麼多大咖的出現,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新文化、新思想。很顯然,這就是一個文明大爆發的時代。
有學者給這段時期起了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軸心時代!
當時可是沒有網絡的,所以他們肯定不是約好了一起出道的,而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閑得!
優秀是一種習慣
為什麼他們就能“閑”出一個軸心時代呢?這就要從人們生存的根本開始說了,人們為了生存創造了農耕這項技能,在此之前,人類的勞動力基本都被占用了,産的糧食卻不多,想要解決溫飽,根本沒有空餘的時間幹别的。
但是到了公元前七八百年左右,東西方都進入了一個鐵器普及的時代,因此出現了各種鐵質的農具,生産力一下子就上去了。
勞動力減少了,這樣就有很多人閑了下來。不愁吃不愁喝那不就想着幹點别的嘛,于是,他們開始琢磨起了各種思想。換句話說,軸心時代的出現,是因為人類生産力的提高産生的。
再看下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周王朝建立之後,實行了分封制,把地盤瓜分成了好多個,賞賜給各個諸侯,問題也就因此出現了,周天子并不去種地,但他也要吃飯不是?所以周天子在各封地設立了公地,老百姓不隻要種自己的地,還要去種公地,然後上交給周天子。但是有了鐵器之後,諸侯們大肆開荒,老百姓們開墾私地,之後就不怎麼顧得上公地了。
周禮就是西周社會的法律,到了春秋末期,它的三個最重要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出現了大問題。
宗法制将人群按婚姻和血緣關系,劃分成了等級,規定了大宗無可挑戰的尊崇地位,小宗隻能逐代降格,淪為社會的下一個階層,成為拱衛大宗統治的政治力量。
這種制度有一個先天缺陷,即随着年代的發展,大宗與龐大的小宗之間,血緣關系越來越淡,久而久之,相互之間的拱衛關系,就演變成了赤裸裸的抵抗!由此,分封制名存實亡,分封變成了分家。
春秋末期的時候,西周建立的禮制社會秩序崩塌了,它與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不相适應,并且産生了激烈的矛盾。這也正好給那些閑下來的人有了改革思想的方向。
事實上,春秋末期沒有哪個諸侯國還老老實實地認為,自己是替周天子打理封地,而是理直氣壯地将諸侯國的産權人,篡改成了自己的私産。諸侯國與周王室如此,諸侯國之間更是如此,以前是兄弟,若幹代之後就是你死我活的仇敵。
周王室的衰弱,導緻王室幾乎靠施舍生活,内部僅剩的一點地産,還被貴族大肆兼并,井田制也徹底破産。
也就是說,春秋末年遭遇的是,從上層建築,到經濟基礎,到社會秩序,全方位的崩塌,它帶來了人與人、國與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挑戰和重建。這種曆史環境,幾千年唯一一次。
那百家争鳴,争的到底是什麼?
首先,百家争鳴争的是對社會問題的診斷,以及如何恢複社會秩序和生産,要解決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沖突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一場實打實的利益之争,儒家有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完美的概括了百家思想的本質。諸子百家的最終服務對象,說白了還是統治者。
諸子百家那就真的不隻是百家了,有很多都沉沒在了曆史的舞台上。而道家幾乎是所有學術的源頭,道家學說探究事物的本源,萬物規則,百家争鳴時期的道家可不是漢代的道教,道家學說是知識學派。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等。在百家争鳴之前,中國的思想界接近于一張白紙,人們可以自由地接納任何一種思想學說的洗禮。這種意識領域的自由空間,是百家争鳴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百家争鳴使得人們由蒙昧到真正的人性的第一次大解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