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中,人們從受精卵,到出生,到幼兒、青少年、中年、老年,這些大的人生階段中,都有一定的規律。
繼續細分到小的時間區隔裡也是一樣,以幼兒期為例,孩子一般會在3個月的時候仰卧,4-6個月翻身,7-8個月能坐會爬,1歲左右站立和獨立行走,早晚又因孩子的個體不同又有“時差”,這些都是正常的個體發育進展。
然而,随着科技的發展,育兒方式的被過度教育,心急的父母跟風早早地給孩子買了學步車。學步車讓孩子越過“爬”的階段過早走路,這時候孩子的雙腿力量還不足以承受自身體重,反而容易将孩子的雙腿壓變形,以後走路也可能出現步伐不穩、跌跌撞撞的狀況。
美國心理學家、醫學博士阿諾德·格賽爾先生(Arnold Lucius Gesell,1880年~1961),同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他設計了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向我們揭示了孩子在不同階段學習爬梯的過程和結果,相信會對父母有一定啟發作用。
雙生子爬梯實驗過程
被試:一對同卵雙生子(雙胞胎),代号分配為T(哥哥)和C(弟弟)。
去除無關變量:兩個孩子當時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況等都相同。
實驗場所:特制5級樓梯。
實驗目的:嬰兒在不同階段學習爬梯的過程和結果。
實驗過程:
讓哥哥T寶寶在48周的時候開始學習爬梯,當時他剛學會跌跌撞撞地行走,每天練習10分鐘。中間的學習過程經曆跌倒、爬起、哭鬧等,非常艱辛地練習了6周,也就是當他到了54周的時候,終于學會了爬梯。
而弟弟C寶寶則在53周的時候才開始學習爬梯,當時他的走路姿勢已經穩定了,也是每天練習10分鐘,訓練方法和T的一摸一樣。
兩周後的結果怎麼樣呢?一定是學得早、練得勤的哥哥T寶寶爬得更好嗎?
實驗結果出乎意料,早不及晚格賽爾的雙生子實驗的結果大出人們所料,他發現弟弟C寶寶僅用了2周時間,就達到了哥哥T的爬梯水平,甚至比T寶寶的表現還要好,也有更強烈的爬梯意願。
弟弟C寶寶在10秒内就可以爬上實驗中的特制樓梯,而哥哥T寶寶則需要20秒才能完成,而此時T寶寶已經訓練了7周時間。實驗結果如下圖:
格賽爾當時想,這一結果有可能是因為隻有一對實驗對象,樣本太小,造成的偶然狀況。
于是他就繼續找了上百對雙生子,重複進行同樣的實驗,結果都一樣,嬰兒52周開始爬梯的時間最佳,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最快地掌握。
實驗啟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上述爬梯實驗說明,48周就開始練習爬梯,對于孩子來說為時尚早,所以即使經過更長時間的訓練,也隻能事倍功半;而53周開始爬樓梯,孩子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格賽爾的實驗還拓展到識字、使用刀叉、穿衣等方面的實驗,以及結合他自己的兒童醫學臨床經驗,最終推出“成熟勢力理論”。即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取決于個體的成熟程度,而個體的成熟取決于基因規定的順序。
成熟是推動兒童發展的主要動力,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變化;脫離了成熟的條件,學習本身并不能推動發展。
推而廣之,對于嬰幼兒來說,學習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為加速孩子的發展,反而會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産生危害。
這是因為幼兒正處在“遊戲期”,他們需要在遊戲中發展感官、激發心智和培養社會交往等能力。但不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卻認為遊戲是浪費時間,因而提前讓孩子學習知識和才藝。這樣當孩子在還未做好相應的成熟準備時,面對的大多是像雙生子爬梯實驗中的哥哥T的狀況,不斷地失敗、受挫,再嚴重些還會讓孩子養成遇事退縮、自信心差等不良的心理狀況,進而影響其一生的個人發展。
總之,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個體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時,要耐心地等待,切忌給孩子“拔苗助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