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召來谏議大夫,兼知起居注的褚遂良。之所以召來褚遂良,隻有一個目的,能否看下起居注的内容。
一般來說,皇帝是不會觀看起居注的,唐太宗要看是因為他内心的糾結,尤其是“玄武門之變”帶來的道德包袱實在是太大了。如果能在史書上做一點手腳,掩蓋一些事實,或許就能讓内心安定。
褚遂良根本不給唐太宗這個機會,直接讓他碰了一個大釘子,“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想看?門都沒有。
那麼,唐太宗想修改什麼,這裡面有着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有一點不可否認,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确實對史書進行了一些修改,最明顯的地方在對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的抹黑上,可謂不遺餘力。
可仔細查閱史書,從中我們得知了一些李世民在那場流血政變中隐瞞後人的行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早晨,當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掉李建成、李元吉時,太極宮内發生了什麼,真的是“時帝泛舟海池”?
顯然不可能,都什麼時候了,李淵還有心情詩情畫意?因此,“泛舟海池”一定是被篡改的。就像曾經一位讀者做出的假設:有沒有存在這種可能,李世民已經派兵進入太極宮控制了李淵,然後埋伏在玄武門裡,一舉擊殺李建成、李元吉。
在官方史書的刻意篡改下,要得到這個真相難度極高。試想,如果李淵“泛舟海池”,說明他大權在握,根本不會等李世民的手下前來逼宮。退一步來說,即便李淵真的是“泛舟海池”,當玄武門激戰時,他不可能得不到關于戰鬥的信息。
一旦李淵獲悉玄武門激戰,正常情況下他會立即命令貼身侍衛進行一級戰備狀态;其次,命令大臣去玄武門宣旨,讓戰鬥停止;最後,立即調集大軍鞏固皇城。
如果局勢發展到這個局面,李世民能否獲勝,就很難預計了。為防萬一,行動前是否李世民做了兩手準備,先是控制住李淵,後誅殺建成元吉。從《舊唐書·隐太子建成傳》,以及《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中,我們發現了 “流矢及于内殿”、“矢及宸闱”等字眼。
簡都射到了皇帝面前,李淵怎麼可能“泛舟海池”?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李世民“囚慈父于後宮”。當真的當上皇帝後,弑君要比誅殺兄弟影響更為惡劣,于是李世民篡改史書,讓父親“泛舟海池”,這才是真正的李世民。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舊唐書》、《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