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種植有三大病害,霜黴病、角斑病和靶斑病。這些病害都是在危害葉片上産生病斑,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減産。現在,我們介紹一下黃瓜靶斑病。因為靶斑病主要是在黃瓜葉片産生黃點斑,菜農們常稱其為黃點子病。該病發病後由下部迅速延展至中上部葉片,導緻葉片合成幹物質的功能嚴重下降,嚴重時導緻葉片幹枯,迫使提早拉秧,對黃瓜生産影響較大。
一、黃瓜靶斑病發病症狀有哪些?
黃瓜靶斑病在植株上以危害葉片為主。從發病順序來看,最初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部蔓延,嚴重時會蔓延至葉柄、莖蔓上。葉片發病最初有水浸狀黃色小斑點發生,直徑約1毫米左右,對光看時這些小點是透明的。之後病斑擴展為近圓形病斑;有的也産生大斑,直徑在1-2厘米左右,有的為多角形或不規則形,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有一個略白的靶心。濕度大時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黴狀物,呈環狀。嚴重時多個病斑可連接成片,呈現不規則形狀,最終導緻葉片幹枯死亡。
黃瓜靶斑病小斑型症狀
二、黃瓜靶斑病與霜黴病、角斑病不同之處在哪裡?
雖然黃瓜霜黴病、角斑病和靶斑這三種病害,都可危害葉片并形成病斑,但仔細觀察其病斑還是有區别的。
黃瓜靶斑病高濕時病斑有黴層
黃瓜靶斑病的病斑,在葉子的正反兩面色澤是比較相近的,在田間濕度較大時這些病斑表面生有灰黑色黴狀物。黃瓜角斑病的病斑,主要是在葉片的背面産生白色菌膿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葉片的正反兩面均無黴層。
黃瓜角斑病葉背面症狀
黃瓜靶斑病的病斑是枯死的,病部與健康葉面是有明顯交界處的,并且病斑粗糙不平;黃瓜霜黴病所産生的葉片病斑,正面多表現為褪綠、發黃,病部與健康葉肉的交界處并不清晰,病斑很平。
黃瓜霜黴病症狀
三、黃瓜靶斑病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呢?
黃瓜霜黴病是由真菌侵染的,角斑病是由細菌造成的,而黃瓜靶斑病是由真菌和細菌混合侵染引起的。該病菌可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可存活6個月。第二年可借助于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病菌侵入黃瓜植株之後,一般潛育期在6-7天左右,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的栽培環境發病較快。之後病部新生病原菌,這些病菌再經葉緣吐水、棚膜結露珠等途徑在田間進行再侵染,使病害逐漸蔓延擴展。發病嚴重時,發病1周後,田間植株落葉率可由5%迅速發展到90%,從而葉片早衰、枯死,生長發育延緩,從而造成大面積減産甚至絕産。
黃瓜靶斑病大斑型症狀
黃瓜靶斑病是典型的高溫高濕型氣傳病害。晝夜溫差大,結露時間長,植株衰弱,偏施氮肥的地塊通常發病比較嚴重。因為黃瓜靶斑病的病菌主要通過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多發病于結瓜盛期,條件适宜時病菌侵染發病速度快,所以對黃瓜結瓜影響也較大。所謂的病菌适宜環境條件,是指該病菌繁殖的适宜溫度在20℃-30℃、相對濕度90%以上,也就是說,高溫高濕最有利于靶斑病的發生。
黃瓜靶斑病田間為害狀
四、黃瓜靶斑病怎樣防治效果好?
黃瓜靶斑病的病原菌是随着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條件适宜時又借助氣流、雨水飛濺進行傳播。所以,我們在防治時重點是如何切斷病菌的第1侵染源,嚴格栽培管理,同時,再輔以化學藥物進行防治。
1、輪作清茬,摘除病葉。對于常發病害的田塊,最好是采取與非瓜類作物進行2年以上的輪作。黃瓜收獲後應徹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殘體;在黃瓜生長期間,及時摘除中下部病斑較多的葉片,拔除重症病株,這樣可減少侵染源。定植田應深翻土壤,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加施微生物菌肥,避免偏施氮肥,适當增施磷、鉀肥,配合施用硼鋅等中微量肥,以此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選擇抗病品種,搞好種子處理。目前有多種抗病品種可供選擇,可根據各地生産需要和當地适應類型進行品種的選擇。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用溫水浸泡種子15分鐘後,再将其放入55-60℃熱水中浸泡10-15分鐘,期間應不斷攪拌,避免局部高水溫燙傷種子,然後讓水溫降至30℃再浸種3-4小時,撈起瀝幹後放置在25℃-28℃處進行催芽,這樣做可有效消除種皮病菌。
3、加強田間管理。采取起壟定植,地膜覆蓋栽培,嚴格控制棚内溫度和濕度,合理控制棚内夜溫,将夜溫控制在15-18℃達3小時,其餘時間控制在10-14℃。田間避免大水漫灌,小水勤澆,注意通風排濕。澆水過後或陰雨天停止打杈、去底葉和剪卷須等,以免病菌趁濕而入。
4、及時開展藥劑防治。由于黃瓜靶斑的病菌侵染率較高,因此要做好早期預防工作,做到早發現,早打藥,噴霧時重點噴灑中下部葉片。藥劑可選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0.5%氨基寡糖素、40%腈菌唑乳油等噴霧。發病嚴重的加噴銅制劑,可噴施30%硝基腐殖酸銅可濕性粉劑,或86.2%氫氧化銅(可殺得3000)。藥劑用量要嚴格按産品使用說明配比水溶液,不可盲目增加用量。根據病情連噴2-3次,每隔7-10天噴施1次,注意輪換用藥,避免産生抗藥性。如果在藥液中加入适量的葉面肥,還可補充營養,對防治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