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海珠廣場和海印廣場

海珠廣場和海印廣場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8-28 06:16:07

  

  上世紀30年代末遭日軍空襲後的海珠橋北岸(圖右),後來的海珠廣場就建于此

  

  1951年剛建成的海珠廣場

  

  1958年海珠廣場改造規劃設計圖

  

  1958年海珠廣場改造規劃布局圖

  

  1964年的海珠廣場,圖中大廈為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建于1959年(周俊榮 供圖)

  

  上世紀70年代的海珠廣場

  

  上世紀70年代從珠江南岸拍攝的海珠廣場,有海珠橋、廣交會舊址、廣州賓館等建築

  

  1964年的海珠廣場,雕像為廣州解放紀念像(周俊榮 供圖)

  1951年剛建成的海珠廣場

  一、由戰争廢墟變為交通綠化廣場

  清代的海珠廣場一帶,是廣州熱鬧繁盛的商貿之地,彙集有兩個大規模的水果集市(果欄)和農副産品交易集市(菜欄)。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居民在此聚居,這裡民房成片。

  1938年,日軍空襲廣州,對市區狂轟濫炸,海珠廣場附近的五仙門發電廠和海珠橋成為日機轟炸的重點,雖然炸彈沒有直接擊中過兩者,但海珠廣場一帶的民居卻遭了大殃,大量被炸毀,整個地區淪為廢墟,成為當時廣州市内的三大戰争災區(另兩個在黃沙和今文化公園一帶)受破壞最嚴重的一個。

  抗日戰争結束後,國民黨政府忙于内戰,無暇顧及海珠廣場這一戰争廢墟的清理和重建工作,使該區成為城市的衛生死角,雜草叢生,垃圾如山。

  1949年10月14日,國民黨軍隊在撤出廣州之前,炸毀了海珠橋,爆炸的破壞力令海珠廣場一帶更是狼藉一片。

  解放軍進城後,為了恢複珠江南北兩岸的交通,廣州市首任市長葉劍英立即下令搶修海珠橋。1950年年底,海珠橋終于修複通車。

  随後,廣州市政府通過以工代赈的形式,組織人力對海珠廣場的殘垣瓦礫、雜草垃圾等進行徹底清理,并拆除周邊殘破民房,使北自維新路口(今起義路口)、南至珠江、西至五仙門發電廠、東至回龍路的這片區域,成為寬闊幹淨的空曠之地。随後,廣州市政府開始了廣場建設規劃。

  首先,在起義路的南路口位置,設置了一個圓形交通環島,用來調節起義路(南北向)與一德路、泰康路(東西向)三條路的交通關系。

  其次,在廣場的東西兩側各開設出一條弧形馬路,東馬路連接泰康路與南堤,西馬路連接一德路與南堤。這兩條弧形馬路開設後,一個圓形廣場形成了,而插入廣場的海珠橋北引橋,将廣場分成東西兩部分,形狀如兩片“肺葉”。

  随着鋪設草皮等綠化工作的完成,1951年,廣州第一個交通綠化廣場正式建成,海珠橋北橋頭地帶以及海珠橋的往來交通由此變得暢順自如。加上綠化優良和視野開闊,這片戰争廢墟徹底舊貌換新顔。

  海珠廣場占地面積為3.5萬平方米,由于廣場位于海珠橋北端,又在昔日海珠石附近,因此被命名為“海珠廣場”。

  這裡順帶說一句,1949年前的廣州,有兩個廣場,一個是東較場廣場,一個是省工會廣場(今團一大廣場),但這兩個都不是綠化休閑廣場,是帶有集會性質的廣場。

  二、廣交會在這裡舉辦了29屆

  海珠廣場的建成,還為老廣州的城市中軸線起到畫龍點睛的強化效果。民國年間的廣州,經過幾次大規模的市政工程改良,逐步向現代城市轉型。到上世紀30年代,廣州市區已形成了一條清晰的城市中軸線,這條城市中軸線由市區多棟重要公共建築與市政設施作為“點節”而構成:從越秀山的鎮海樓開始,往南依次為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今廣州市政府大樓)、第一公園(今人民公園)、維新路(今起義路)、海珠橋直至當時規劃中的劉王殿(今海珠區昌崗路一帶,未建成)。

  這條城市軸線并非是市政當局專門規劃設計的,而是在城市建設中無形中形成的,它為南北走向,縱貫廣州老城區中部,而民國時期廣州城的政治行政中心區又均在其上,因而被稱為“廣州近代城市中軸線”。

  新中國成立後,重修了海珠橋、豎立起廣州解放紀念碑以及海珠廣場的建成,讓這條城市中軸線的特征更為明顯。

  最初的海珠廣場修建,主要目的在于清理瓦礫、綠化廢墟、解決交通,對于廣場的定位及周邊建築布置,沒有來得及進行精細的規劃和設計。1958年4月,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對海珠廣場進行了重新規劃,把它打造成新中國成立後廣州市政建設的一顆明珠。

  首先,對海珠廣場的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第一,它是一個交通廣場,同時也是一個濱江綠化休閑廣場;第二,将它建設成廣州新的商業文化活動中心,即對外貿易、展覽、接待外賓和僑胞、開展文化活動的中心,而海珠廣場所處的地理位置,恰好十分适合這一功能——

  一是它毗鄰幾個廣州著名的老商業區,如長堤大馬路、西堤、北京路等,這些老商業區有愛群大廈、南方大廈、新亞酒店、東亞酒店、大同酒家、廣州電影院等衆多成熟的大型服務行業資源,利用起來極為方便。

  二是海珠廣場處于廣州水陸交通樞紐,人員往來便利。

  規劃确定後,建設随即展開。1958年,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僑光路館)在僑光路2号建成,它樓高五層高,曾作為第3至第5屆共三屆廣交會展覽館。1959年,新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在海珠廣場北面建起,從第六屆廣交會開始,廣交會就一直在此舉辦,直到1973年,共舉辦了29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海珠廣場不僅是廣州著名的對外貿易中心,也是全國著名的對外貿易中心。

  鍊接海珠廣場周邊著名的建築物

  1、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廣州“蘇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亦稱“廣交會大廈”,位于海珠廣場西北角。它建成于1959年8月,由林克明等人設計,是國慶十周年的獻禮工程。這棟建設從設計到竣工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廣交會在此舉辦了29屆。

  廣交會大廈是廣州現存的最具代表性的“蘇式”建築之一,建築面積約3.4萬平方米,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為水刷石材料,由中央主樓與南北兩翼副樓組成,主樓高十層,南北兩翼副樓高八層。

  中央主樓與南北翼副樓的一、二層,均為兩層通高的展覽大廳,高度為9.5米,主要用于陳列展出各種規格商品。三至七層是标準層,層高為4.5米。

  中央主樓的第八層至第十層為接待來賓的休息室,北翼樓的頂層為每屆廣交會舉行盛大酒會的場所,南翼樓的頂層為辦公室。整座建築的屋頂,根據南方的氣候特點,均設計為露天花園,可舉行晚會。

  目前,廣交會大廈總體形制保存完整,建築内部格局基本保持原貌,現作為服裝商場經營。2008年,該建築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2、廣州賓館:上世紀60年代全國最高建築

  廣州賓館位于海珠廣場東北角,由廣東著名建築師莫伯治設計,建成于1968年,是專為前來廣州參加廣交會的賓客設計建造的。因為自廣交會舉辦以來,住宿緊張一直是老大難問題。1965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由中央出資,興建一座大型高檔的賓館來解決這個問題。賓館的最初設計方案,是一棟總體布局與西側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呈平面對稱的建築,後來經過反複讨論,最終選用了“一”字形的不對稱平面布局方案,得到周總理的批準。

  廣州賓館樓高86米,高27層,是當時全國最高建築,那個時候的廣州人,都習慣稱它為“27層”。2014年它被列入廣州市第一批曆史建築保護名單。

  3、華僑大廈:1949年後廣州第一座專門接待華僑的賓館

  華僑大廈(今華廈大酒店)位于海珠廣場的東邊,建成于1957年,是廣場周邊最早建成的大型建築,旨在解決當時華僑在廣州的住宿問題,是廣州第一座以接待華僑、僑眷為主的賓館。

  華僑大廈的建築風格主要為“蘇式”特征,也融入了民族裝飾元素,主樓高8層,兩側翼樓高各6層,可提供690餘個床位。它是當時全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政府給予了鋼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的支持。

  上世紀90年代,華僑大廈進行了擴建,在南側新建一座39層高層塔樓,之後更名為“華廈大酒店”。

  華僑大廈北側是僑聯大廈,高七層,是在舊的建築物基礎上改擴建而成,在當年與華僑大廈共同承擔了接待華僑、僑眷的功能。

  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僑光館)位于華僑大廈南側,高五層,曾承辦三屆廣交會。在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建成後,它便不再承辦廣交會,改作廣東省工業展覽館使用。現在,它是一間熱鬧喧嚣的酒樓。

  三、廣場共栽種了一萬多株喬木和灌木

  1958年的海珠廣場改造升級工程之後,它作為一個集交通、綠化、休閑于一體的城市廣場,面貌有了質的飛躍。

  在廣場的交通改造方面,重點梳理了廣場與周邊交通關系,解決海珠橋北引橋與一德路、泰康路、起義路、南堤之間的交通組織問題。

  首先,廣場西面的一德路被裁直,拓寬至38米,與東段的泰康路基本對稱。廣場中間的環島十字路口,直徑被擴大到40米。

  其次,海珠橋引橋下部被打通,海珠廣場的東西兩部分得以聯通,并與海珠橋構成交叉口盤旋道關系,廣場東西兩邊的僑光東路和僑光西路也作了改直改造,增大轉彎半徑。

  一系列的交通道路改造之後,海珠廣場的交通狀況變得通暢自如,完全被盤活了。

  在廣場園林綠化改造方面,将原本缺乏觀賞性和層次感的單調草坪,改造成以草坪、花壇、喬木和灌木作為主要的植被景觀。東廣場以草坪為主,間植紅棉、紅花楹、刺桐、紅花紫荊和棕榈等樹木,四周行人道栽種細葉榕,保留原有的高大榕樹。西廣場則廣植觀賞樹木,點綴有較多的金山葵、假槟榔、蒲葵、白蘭和細葉榕等熱帶植物,突顯其熱帶風光。

  整個廣場園林綠化改造中,共栽種了1萬多株熱帶和亞熱帶喬木和灌木,廣場内外共設大小花壇5個。草坪綠樹之間,還巧妙地設置了噴水池和雕塑,呈現時尚與藝術美感。海珠橋的引橋下方,則設置為音樂茶座,供市民休息之用。這時的海珠廣場,真可謂林蔭處處,四季常青,美不勝收。

  此外,廣場所有的架空線纜改為地下線纜;無軌電車線路改道繞行廣場外圍;廣場的路燈統一改為8米高,間距為40米,燈具則采用當時最為先進的熒光燈;廣場内部小道,還設置小路燈,以方便晚間來納涼散步的市民。

  1959年10月,在紀念廣州解放十周年之際,在海珠廣場北端的交通環島中央,豎起了一座用花崗岩雕成的“廣州解放紀念雕像”。該紀念雕像高16米,由雕塑家尹積昌創作,底座刻有葉劍英題寫的“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解放紀念”。

  “文革”期間,廣州解放紀念雕像被拆除。直到1980年,新的廣州解放紀念雕像才被重新豎立。此雕像的解放軍戰士昂首挺胸,造型粗犷,由雕塑家潘鶴、梁明誠創作,與早期雕像的風格有所不同。

  四、原計劃在海珠廣場西側建一座歌劇院

  在1958年的海珠廣場升級改選工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内容,就是根據海珠廣場新的功能定位,建設了一批大型配套建築項目。

  當時的建設規劃是這樣的:拟以一德路與泰康路北側的建築物作為廣場的主要輪廓線,以起義路南段出口的東西兩端,建設兩棟對峙的高大建築物作為廣場制高點,東西兩邊作為兩翼,前臨珠江、縱通大橋、橫帶長堤。最終的建設效果,基本達到了規劃要求——

  廣場北面,在起義路口西側,建起了主樓為10層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在起義路口東側,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建成了1968年-1976年國内最高建築(27層高)——廣州賓館。

  廣場東面一翼,以華僑大廈為主體,南連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僑光路館),北連僑聯大廈。三棟建築物形成了樓群,成為上世紀50-70年代廣交會來賓、華僑、港澳同胞的主要接待賓館。“華僑大廈”幾個字由何香凝題書。

  廣場西面一翼,由周恩來總理提議,拟建造一座大型歌劇院,以豐富廣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讓參加廣交會的賓客以及到訪廣州的華僑和港澳同胞有一個娛樂活動場所。

  按當時的規劃,歌劇院為高三層,高度比東側的華僑大廈還要高,内設大型旋轉舞台。可惜歌劇院在完成了部分打樁工程後就因故停建。

  1959年,廣州市政府在原歌劇院的用地上,建設了一座園林式展覽館,為“處于反帝鬥争最前線”、産品無法出口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提供一個商品出口的展銷場地。這座園林式展覽館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命名為“誼園”。

  1963年羊城八景評選,海珠廣場和廣州解放紀念雕像組成的景觀,以“珠海丹心”之名入選,成為廣州城建中一張著名名片。

  □孫海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