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體知識
從體裁分類上看,廣義上的散文泛指那些不講究骈偶押韻的文體。狹義的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專指用生動、優美、凝練的文學語言寫成的帶有寫景、狀物、叙事、記人、說理性質的短小精悍的文藝性文體。散文具有紀實性強、取材廣泛、形式靈活、語言優美、形散神聚的特點。
從内容分類上看,散文可以分為三類。
1.寫景狀物散文。寫景類側重描寫景物,抓住景物特征,抒發作者的真實感受、認識看法等;狀物類則側重描摹刻畫具體事物,托物言志或托物寄情。
2.寫人叙事散文。寫人類側重記叙人物,利用一則事件或多則事件中表現人物性格、情感、觀點等;叙事類則側重記事,以事件發展為線索,或有始有終完整叙述一件事,或片段剪輯鏡頭式記叙。
3.文化哲理散文。以議論為主,寓哲理于豐富的形象,形式靈活,文筆多樣。
從藝術手法上看,可以從布局謀篇、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四個方面儲備相關知識。
首先,布局謀篇方面的技巧可從以下四個角度分析:
1.文章或段落開頭:①統領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話題;③為下文作鋪墊或與下文構成對比;④營造某種氛圍,奠定感情基調;⑤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2.文章或段落中間:①起過渡作用;②前後照應;③為下文作鋪墊或引起下文(回答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内容);④照應上文,轉換話題。
3.文章或段落結尾:①升華情感,深化主旨;②總結全文;③卒章顯志,點明主題,揭示主旨;④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首尾圓合,結構嚴謹;⑤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文章委婉含蓄,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4.題目在文中的作用:①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全文;②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③點明話題或主題等。
其次,在表達方式方面,散文多用叙述、描寫、抒情和議論四種表達方式表情達意。叙述是散文重要的表達手段。材料的叙述順序,關系到文章表情達意的效果,可分為順序、倒叙、插叙、補叙。描寫的目的在于通過鮮明的形象烘托某種氛圍、刻畫人物或事物形象、表現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或交代背景、表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抒情和議論往往結合在一起。抒情可以抒發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蘊、體現寫作意圖。議論則可以揭示主旨、深化主題。
其三,散文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象征、對比、襯托、聯想、想象、借景抒情、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以小見大、鋪墊照應、設置懸念等。
其四,散文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誇張、對偶、設問、反問、反複、等。比喻的作用在于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事物特征,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具體。拟人是賦予物以人的情态和感情,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豐富。排比能使内容更加突出,增強氣勢。對比能使所表達的事物特征或所闡發的道理更突出、更鮮明。誇張可以增強表現力。反複通過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使寫景抒情感染力更強。
(二)閱讀方法
情感是散文的靈魂,語言是散文思想内容的重要載體。閱讀散文,可以從語言入手,進而領悟散文中景、物、人、事的豐富内涵,讀懂作者在文本中所要抒發的對生命、生活、社會、人類等的獨特感受和情感态度。當然,考場閱讀與平時的細讀慢賞有所不同,它要求考生利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快速閱讀,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藝術特色。
1.關注關鍵位置,快速把握思想内容。
快速閱讀首先要善于抓标題、開頭、結尾,以及段首、段尾,或者直接表達作者感情觀點傾向的和句子,并及時圈畫标記,以求第一時間準确把握文章主要寫作對象、主要情感觀點傾向、寫作緣由、寫作目的等。散文是一種類似于詩歌、以抒情言志為主的文體,主要通過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景、物、人、事等多種意象,形成獨特而豐富的意境,進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往往善于聯想和想象,突破意象本身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擴大文章的意境。這就要求考生在閱讀時,既要立足意象自身,又要不局限于意象,通過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充分理解作者蘊含在文章内容之中的豐富内涵。
2.關注布局謀篇,快速明确藝術手法。
散文寫什麼景、狀什麼物、寫什麼人、什麼事、選擇什麼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如何安排寫作内容,都是由作者的主觀情感支配的,不是客觀景物的如實記錄或者客觀說明。閱讀時要注意文章材料安排的先後順序,材料的詳略取舍,文章的行文思路、線索,以及語言特點、表達方式等。散文是一種可記叙,可描寫,可說明,可抒情,可議論的文體,高考選文中的文本通常是幾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閱讀時要注意區分。因為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所以,考生還要注意挖掘段落與段落、材料與材料之間的内在聯系。
(三)客觀題設誤角度
設誤類型
錯點設置
辨析方法
推理錯誤
選項故意摘取原文語段,違背原文推理過程,得出與原文内容相反的結論。
仔細閱讀原文,注意句子之間的關系,尤其注意結論性句子的上下文。
曲解文意
選項故意誤解或者忽視文中某些重要詞語,導緻選項與文章思想情感相悖。
對應原文語段,不要放過每一個詞語,認真揣摩,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命題者的考查目的。
偏離主旨
對文章句段的分析隻着眼于局部,忽視文章整體思想情感,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導緻以偏概全,無中生有,或過度拔高、矮化。
要關照全文,明确文章的思想情感,不可脫離原文,随意發揮,任意聯想想象。
手法錯誤
從文章的表達方式、布局謀篇等方面故意錯誤解讀文章藝術手法類型或者手法的表達效果、運用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極具迷惑性。
初讀文章時,可以嘗試運用“通過……表現……”的方式,明确文章的藝術手法和思想内容。
混淆原因
故意忽視原文關于原因的重要語句,錯誤概括文中某種結果的緣由。
閱讀文章時,要注意原文中表示原因的詞語,如“因為”“由于”“所以”等,注意這些詞語的位置和前後語句。
一、解題要領
通過客觀題直接對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藝術特色進行考查,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難度,但是由于考查的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也往往具有比較大的迷惑性。
首先,從選項順序上說,一般按照文本行文的順序設置選項。題目中的選項往往是從文章局部切入,基本上按照文章段落的先後順序排列,有的選文甚至标明段落序号,在選項中也會明确說明其對應的具體位置。在選項内容的設置上也往往是從文章主題、語言、布局謀篇等角度設置,前後選項之間形成的梯度不僅符合考生閱讀鑒賞的一般規律,也有助于考生迅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藝術特色。
其次,從閱讀選項上說,要揣度命題人的命題意圖。一定要明确閱讀題考查的不是考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而是對命題者命題意圖的解讀和回答。要以“忘我之心”讀文,要以“有我之心”立足原文探究思考,千萬不可先入為主,帶着自己的觀點态度主觀否定某項,要将四個選項放在一起仔細比較,尤其要對不容易排除的選項要反複斟酌,選出錯誤最明顯的選項。
最後,從比對文章的角度分析,要有整體的大局觀。客觀題錯誤項的設誤點往往很小,閱讀時一定要仔細閱讀每一個詞語,将選項還原到原文對應位置,對文章内容進行的細部閱讀。比對時,要有整體觀照的大局意識,把選項中出現的詞語放在全文中理解,在整體中觀照細節,在細節中領悟整體。
二、典題導引
在比對過程中,一定要有原文意識和命題者意識,切忌天馬行空,随意發揮,任意聯想和想象。對于一些概括性強,無法對應具體段落的選項,要立足全文,認真分析。
比對推理
例1.
選項:當地出版的普希金選集雖然收集了他最優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滿足,認為這無助于人們了解完整、複雜、真正的普希金。
原句:他的思想轉變是曲折而複雜的,他曾經寫過幾首支持沙皇進攻波蘭的詩,作品中也一度出現懷疑和悲觀,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沒有人會懷疑普希金的偉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說,他們出了普希金的選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優秀的作品。而我以為應該為普希金出全集,讓後人了解一個完整的、複雜的、真正的普希金。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本選項考查思想内容。作者認為“完整的、複雜的、真正的普希金”,應該從他的全部作品中展現,而不是僅僅在最優秀的作品中展現,但這并不代表作者否認收集最優秀的作品有助于人們了解這樣的普希金,因此“認為這無助于……”推理錯誤。
例2.
選項:文章第四段認為屈原不能“砥節立行”、王維不能領悟竹的節操,而推許李白和鄭闆橋能循自然之道的風骨。
原句:屈原的《離騷》充滿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寫的都是湘沅澤畔之物。他一定離竹林很遠吧,要不,他一定會以孤竹自況,向楚懷王表示自己砥節立行的井渫之潔和安窮樂志卓然自異于俗常的格調。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本選項考查思想内容。文章第四段認為屈原不能“砥節立行”這一說法錯誤,原文是說屈原的《離騷》充滿了香草的芳香,他寫的都是湘沅澤畔之物。推測他一定是離竹林很遠,沒能以孤竹自況,向楚懷王表示自己砥節立行,選項結論與原文推理結果正好相反。
比對詞語
例3.
選項: 本文借對火車、挎包、鐵錘等尋常事物的記述,有意形成一種樸實無華的文體風格,暗示正是這些尋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
原句:我很快就喜歡上了打鐵,越幹越有味道,一幹就是十年。在鍛鋼打鐵的同時,也鍛造了自己,改變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本選項考查思想内容。“有意形成一種樸實無華的文體風格”曲解文意,“有意”應該改為“自然”,原文說“甚至成全了我的創作”,可見作者打鐵并不是為了文學創作;“這些尋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學創作”表述也不夠準确,應該是對這些“尋常事物”的情感體驗成全“我”的文學創作。
例4.
選項:文章開頭運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詞語,形象地描寫了“我”尋找徽墨時身心疲憊、孤獨失落的狀态。
原句:在冬天,在春天……為了尋找一截久違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關(注)墨染了一樣的舊弄堂裡,闖進一棟又一棟裝滿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見寸許徽墨,也心滿意足。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本選項考查思想内容。聯系下文“哪怕是能遇見寸許徽墨,也心滿意足”,可知“身心疲憊、孤獨失落的狀态”理解有誤,“蹀躞”一詞表現了“我”尋找徽墨時的仔細、認真。
比對主旨
例5.
選項: 文章以《水浒傳》中的相關描寫來類比臨安飯店食客滿堂的場面,是借梁山好漢的形象來展現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原句:城門不遠處就是有口皆碑的臨安飯店,開業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傳》裡描寫過的那種。鋪面當街敞開,食客滿堂,喝湯的喝湯,端飯的端飯,動筷子的動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幹酒的幹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湧,肚子不餓也忍不住擡腿跨進去。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本選項考查思想内容。“文章中以《水浒傳》中的相關描寫來類比臨安飯店食客滿堂的場面”,想表現的是建水城的繁華富庶以及獨特的地域特色,全文旨在寫建水城悠久的曆史和長久不衰的生命力,而非“借梁山好漢的形象來展現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選項解讀偏離主旨。
例6.
選項:第一段中“買椟還珠”加引号,語帶自嘲,強調了禮物的珍費,突出了朋友所贈之物帶給“我”的驚豔感受。
原句:但我“買椟還珠”,目不見油,竟被這個瓶子驚呆了。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可見這是作者自嘲自己沒有看上那名貴的牡丹油,卻對瓶子感到驚豔,作者驚豔的對象是有線條之美的瓶子,而非對朋友所贈之物。選項理解與全文主旨偏離。
例7.
選項: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綜合運用了記叙、說理、抒情等表達方式,談古論今,托物言志,旨在表達對農耕兄弟的贊美,對鄉村文化的眷戀。
原句: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此選項立足全文,需要考生明确各段段意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明确各個段表達方式上的特色,通讀全文可知,本文沒有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對鄉村文化的眷戀”文中沒有體現。
比對手法
例8.
選項: 文章以“看哪”開頭,确定了全文描寫角度,即始終以一個導遊者的旁觀視角來鋪叙建水城,使叙述語調顯得既熱情又客觀。
原句:在這個城裡,有個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們還能夠像四百年前的祖先們那樣安居樂業,不必操心左鄰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本選項考查藝術特色。“即始終以一個導遊者旁觀視角來鋪叙建水城”錯誤,文章并沒有一味“鋪叙”建水城,而是既有對曆史的回味,也有對其現實的客觀描寫,同時穿插了大量的議論和抒情,比如摘錄的原句,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建水城的喜愛之情。
例9.
選項: 文章引用《洛神賦》文句,意在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豐富了線條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韻味。
原句:無論平面還是立體的藝術,一線便可定格一個美麗的瞬間,同時也吐納着作者内心的塊壘。曹植的《洛神賦》……簡直是一幅美人線描圖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此項考查藝術手法的目的。“意在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錯,結合原句可知,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賦》是想要表達線條可以定格美麗的瞬間,吐納作者内心的塊壘,而非“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
比對原因
例10.
選項:“從紙張到數字化的華麗轉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華麗”一詞運用反語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與不平。
原句:虹關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五花八門的書寫工具,使得人們迅速地移情别戀,墨與硯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橫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來漸漸被人遺忘。
比對結果:不一緻
理由:“‘從紙張到數字化的華麗轉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不準确,原因應該是科技的迅猛發展。
五、随堂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小題。
流散
——重走西南聯大西征之旅
夏榆
2020年10月30日,“重走西南聯大之旅”開啟,從長沙到昆明,當我們踏上當年的西征之途,體驗昔日學子在國難之時漫長艱困的遷徙旅程,感念和激勵在心頭湧蕩。能夠進入曆史之河,以一己之力體驗先賢的甘苦和悲辛,勘察隐沒時間雲煙的遺迹,我以為是重要而珍貴的經曆。
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決定遷滇。臨大公布《修正學生赴滇入學之手續及路程》。師生分三路遷校,大約有800名師生,其中一路是師生組織成湘黔滇旅行團,穿越湘西、貴州和滇東北,徒步走到昆明。湘黔滇旅行團1938年2月20日出發,4月28日到達昆明,曆時68天,全程1663公裡,200多名師生共同創造了這一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迹。旅行團徒步穿越湘西與貴州的崎岖山路時,中國社會正在醞釀着一場巨變,他們所看到的,除了壯美的風光、苗人的奇風異俗外,還有被夷為平地的村莊,牆上殘留的革命口号,以及血灑戰場的紅軍之墓。跟随湘黔滇旅行團徒步行進的聞一多在日記裡記錄了當時的行迹。
3月4日,黎明出發,過官莊,順湘滇公路傍山而行,至馬家坪山谷始展大。又經界亭驿等地。日行八十五裡,人皆辛苦疲勞。過官莊時,聽說有土匪,幾百條槍已渡過辰水向這邊趕來。是夜,傳來消息說土匪快迫近了,大家一陣恐懼。山腰間布滿了緊張恐怖的空氣,燈放射出可怕的黃光,到後來索性吹滅了,變成一片漆黑。最初有人主張放哨,可是赤手空拳的那又有什麼用?時間過去,土匪卻沒有來。恐懼終究是抵擋不住疲倦的,大家終于昏昏入睡。當第二天破裂的号音在屋角吹響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已經平安地度過了一夜。
4月11日,距旅行團從長沙出發過去兩個月,貴州永甯湍急的盤江渡口上,建于康熙年間的鐵索橋已破敗不堪。旅行團不得不乘坐僅僅容五六個人的小船冒險過江。渡過盤江的激流之後,旅行團離雲南越來越近。蔚藍的天空與紅色的土地提醒着師生們,他們的旅程即将結束。在此之時師生們獲悉最新消息: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38年4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遷入滇,落地昆明。除原有文、理、法、商、工學院外,增設師範學院,全校共有5個學院、26個學系、2個專修科(電訊和師範)和1個先修班,先後在聯大執教的教授209人、副教授48人。前後在校學生約8000人,畢業的本科生、專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共3882人。
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開始上課。戰時的物資匮乏,木箱大顯身手,其用途被發揮到淋漓盡緻的地步。學生宿舍中,每人可放一張木闆床,并領到原為裝汽油或肥皂的木箱做書桌、書櫃和凳子。胡适的大兒子胡祖望正在聯大讀書,在給父親的信中,他寫道:“我們住在一個師範學校中,這裡還沒有電燈,我們用的是植物油燈,因為不夠亮的關系,所以在念書時還要用洋蠟。我們用的桌子是木箱和木闆搭成的,櫃子也是箱子搭的,注冊組的櫃台,會計室的櫃子,都是由箱子改造的。木箱的功用在聯大顯示出了它的價值。簡陋的木箱盛着聯大師生們生活的艱辛和悲喜。”
浴戰火而生,曆經日軍轟炸,聯大人剛毅而堅卓,在昆明駐守八年。抗戰大後方的昆明,物質匮乏,物價飛漲,生活艱苦。生活在“飯甄凝塵腹半虛”困境中的教師,仍然守護着中國學者的尊嚴,為人師表,安貧樂道。當時的教育部提出要給西南聯大擔任行政職務的教授們特别辦公費,這應該是需要的。然而西南聯大的教授們拒絕了,擔任各院院長、系主任等行政職務的教授有二十五位,他們不肯領取分文補貼。教授們在緻教育部的函件中聲明:“蓋同人等獻身教育,原以研究學術啟迪後進為天職,于教課之外兼負一部分行政責任,亦視為當然之義務,并不希冀任何權利。”
1940年,日軍占領越南,蒙自成為中越邊境縱深防禦陣地後沿,屢遭日機空襲。西南聯大先後有1100多名學子投筆從戎,保衛國家。他們有的為美國空軍志願援華的飛虎隊擔任翻譯,有的加入中國遠征軍遠赴印度藍姆伽受訓,血灑戰場。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緬印戰場,都留下學子們青春的身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提名”碑上刻着834個青春熱血男兒的名字,被稱為西南聯大抗日“八百壯士”,他們的英名永垂史冊。
“萬裡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阙,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别。”由羅庸作詞、張清常作曲的西南聯大校歌,在我們重訪西南聯大之旅中不絕于耳。悲壯的遷徙與艱難的流亡。這是西南聯大師生的作為。他們在殘破的國土之境,穿越無數深山幽谷,在戰火烽煙四起之際,縱橫浩蕩河流險灘,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浩大群體的曆史性突圍,它發生在20世紀初的幽谷裡,也永久留存于曆史的版圖中。
(節選自《散文選刊》2021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标題“流散”含義深刻豐富,既點明了西南聯大西遷的艱難曆程,又飽含了對師生們的崇敬之情。
B.文章第一段寫作者參加重走西南聯大之旅的感受,為下文記述西南聯大西遷過程作了鋪墊。
C.由于情勢所迫,長沙臨時大學師生八百餘人組成湘黔滇旅行團,于1938年2月開始前往昆明,創造了教育史上的一次奇迹。
D.文章結尾引用了西南聯大校歌歌詞,意在感歎南遷流離之苦辛,贊頌師生不屈之壯志,集中反映了聯大精神。
【答案】C
【解析】比對原文“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決定遷滇。臨大公布《修正學生赴滇入學之手續及路程》。師生分三路遷校,大約有800名師生,其中一路是師生組織成湘黔滇旅行團,穿越湘西、貴州和滇東北,徒步走到昆明。”C項“長沙臨時大學師生八百餘人組成湘黔滇旅行團”不對,原文說“其中一路是師生組織成湘黔滇旅行團”,并不是所有人。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第2小題。
冬夜重讀史鐵生
肖複興
史鐵生是前年年底離開我們的。去年年底,弟弟離開了我。這種時候,别的書都看不下去,隻忍不住要翻看鐵生的書。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十指連心的疼痛,彌漫在紙頁間。
《我與地壇》的開篇,鐵生這樣寫地壇:“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然後,他緊接着說:“這時候想必是我該來了。”
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格外心動。總覺得像電影一樣,在地壇頹敗而靜谧的空鏡頭之後,他搖着輪椅出場了。或者,恰如定音鼓響徹在寂靜的地壇古園裡一樣,将悠揚的回音蕩漾在我的心裡,注定了他與地壇命中契合難舍的關系,從而使得一個普通的場景具有了文學和人生超拔的意義,而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意象。史鐵生的地壇,就像陸放翁的沈園、魯迅的百草園,就像約翰·列侬的草莓園、梵高的阿爾鎮。
我想起我的弟弟,17歲獨自去了青海油田,他臨終前囑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達木。我慶幸,他和鐵生一樣都能魂歸其所,而不像我們很多人神不守舍,魂無所依。
在史鐵生的作品裡,母親是最動人的形象,她49歲時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我與地壇》中有這樣的描寫:“搖着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照的白晝。我隻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隻默念着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兒明白:母親已經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在這樣重複的喟然長歎中,地壇中的老柏樹、草地的頹牆、蟲鳴的午後、鳥兒歸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義,因為這一切都附着母親的身影。可以說,地壇是史鐵生的,也是母親的,因有這樣的一位母親而讓地壇具有傷感無奈卻又堅韌偉大的别樣情懷。
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想起他《一個人形空白》裡的一段:“我雙腿癱瘓後悄悄地學寫作,母親知道了,跟我說:她年輕時的理想也是寫作。這樣說時,我見她臉上的笑……那樣慚愧地張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陽,看院中的老海棠樹。但老海棠樹已經枯死,枝幹上爬滿豆蔓,開着單薄的豆花。”
窗上的夕陽,枯死的老海棠樹,老海棠樹枝幹上爬滿的豆蔓,單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為了母親那一刻百感交集又無法訴說的情感的對應物,好像它們就是為了襯托母親的心情與感情,故意立在院子裡,幫助鐵生點石成金。可以這樣說,是母親的悲慘命運和與生俱來的氣質與情懷,造就了作家的史鐵生。我堅定地認為,沒有母親,便沒有史鐵生的地壇。
由生活具象而思考為帶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鐵生願意做的,也是鐵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們一般寫作者的區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邁過了貌似精緻卻雕琢的蘑菇泳池。他從一己的命運擴大為更為軒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他想念地壇裡的老柏樹,他從它們“曆無數春秋寒暑依舊鎮定自若,不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質出人意料地抽象為“柔弱”。他說:“柔弱是愛者的獨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靜聆神命的姿态。”
由老柏樹的“柔弱”,他寫到世風的喧嚣,他說:“惟柔弱是愛願的識别,正如放棄是喧嚣的解劑。”之所以由“柔弱”寫到“喧嚣”,還是要寫地壇,因為地壇曾經是銷蝕喧嚣回歸甯靜的一塊寶地,一個解劑——“我說的是當年的地壇。”他特意補充道。
我不知道弟弟執着地夢回的柴達木,是否還是他17歲時的柴達木。我隻知道他和鐵生所說的“柔弱”一樣,敏感而堅信惟有那裡是“愛願的識别”,是“喧嚣的解劑”。
在《想念地壇》最後,鐵生寫道:“靠想念去邁過它,隻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這最後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如一支沉穩的鐵錨,将地壇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時期文學的岸邊,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裡。
(有删改)
2.下列對文本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文下章開篇寫自己内心的悲痛,不僅交代了自己冬夜重讀史鐵生作品的原因,也奠定了全文感傷的情感基調。
B.第三段作者将地壇與其他名家的生活場所類比,突出了史鐵生筆下地壇的藝術影響,它可與“沈園”等地相提并論。
C.文章用了較多篇幅叙寫史鐵生的母親,突出了其母親的悲慘命運和與生俱來的氣質與情懷,對史鐵生創作的影響。
D.文章最後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指出了史鐵生在新時期文學中的地位,也表達了作者對史鐵生深深的懷念。
【答案】B
【解析】 原文說“史鐵生的地壇,就像陸放翁的沈園、魯迅的百草園,就像約翰·列侬的草莓園、梵高的阿爾鎮。”B項“第三段作者将地壇與其他名家的生活場所類比,突出了史鐵生筆下地壇的藝術影響”正确,“它可與‘沈園’等地相提并論”過度拔高,屬于偏離主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