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芳草八首:芳草搖輕碧,薔薇著小紅
最初寫芳草的詩句是屈原的《離騷》,芳。是草木的香氣,芳草就是開花有香氣的草本。目前最初的”芳“字見之于秦簡。和屈原同時代。
不過屈原的芳草不是指的所有開花有香氣的草本,比如蕭艾也有香氣,就被屈原排斥掉了。屈原的芳草,泛指蘭草,藤蘿等南方山林水澤地帶芬芳的草木,他對這些草本如此特愛,有理由認為他從事過巫或者醫的工作。在先秦和楚國,這都是上層社會必須掌握的知識,因為楚人尚巫,崇拜自然,并從自然中發掘對人有用的植物。
其中好聞的草本,被賦予通靈寓意和藥用價值。
屈原時代的芳草,應該是開花的有香氣的草本。
”靈芝生河洲,動搖因洪波。
蘭榮一何晚,嚴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
文質道所貴,遭時用有嘉。“東漢 · 郦炎詩兩首《節錄》
比如東漢這首詩裡,将靈芝和蘭草列為芳草。
此時的靈芝,不是後來我們看到的菌科靈芝,是指的生長在河邊的一年開三次花的芝草,應該是有香氣。蘭草就不用說了,生長在潮濕山林地帶芬芳的草本。
芳草顯然不是普通的青草,如此特殊的芳香和功用,是草本中的上品。連詩人都說,這樣的芳草要是都長在一個山腳下多好,想用就用。
但是珍貴草本之所以珍貴,就是不是處處有之,得到和采集總是物以稀為貴。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漢末 · 無名氏《古詩十九首 其六 》
漢朝末年的古詩十九首,則寫芬芳的草多長在沼澤水邊。
比如芙蓉花開的時候,正是河邊産出芳草的好時段。比如菖蒲,蘭草,芍藥,都是晚春草本,且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古代用于芬芳除穢,預防疾病。
當然荷花也是藥食兩用的草本,荷花香氣馥郁,荷葉是天然的潔淨材料,可以淨手,甚至可以做防雨的衣裳。古人所說農民穿荷衣,那是天然夏天的環保服裝,防水避雨。
實際上這首詩裡的芳草是含有荷花的。
到了魏晉,芳草才和所有芬芳的草本分開,芳草是指的可愛的春天的青草。
比如晉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是指桃花樹下的三月的青草,郁郁蓬勃,清新茂盛,上面落滿了晚春的桃花瓣。
”杜鵑竹裡鳴,梅花落滿道。
燕女遊春月,羅裳曳芳草。“南北朝《子夜四時歌 其六 春歌二十首 》
南北朝時代的民歌,是春天二三月女孩子們戶外踏青。
那梅花落滿的道路,女子們在春天的草地上遊玩,漂亮的裙子拖曳在草坪之上。
此時的芳草開始指的的就是連綿美麗的春草,或者這中間也有開花的小的草本,但總體是指的綠色的春草。
“别島望風台,天淵臨水殿。
芳草生未積,春花落如霰。南梁 · 柳恽《獨不見 》節錄
這是宮廷靠近水邊的宮殿,通常晚春和夏天會在這裡遊玩。
綠色的芳草還沒有長得特别茂盛,而高的春天的大花木,已經紛紛如雨飄落,落在草地上。
”送君暮春月,花落城南陲。
惜别醉芳草,前山勞夢思。“盛唐 · 李颀《送崔侍禦赴京 》
送君正是晚春三月,那高大的木蘭,無數的桃李梅杏,都在城外南郊區開落。
我和你送别,醉在了芳草上,你去的地方,讓我魂牽夢繞。
現代的人已經很難理解,綠色的草能夠讓人醉嗎?
但是在唐朝和先唐時代,人們還流行席地而坐,最多是在草地上鋪着毯子,這是上古遊牧和原始生活的遺存。當人坐下來,和自己最接近的就是靠近身體的草本,就算是喝醉了,也是倒在草叢中,你就知道古人為什麼喜歡整齊的芳草,因為那是天然的坐具和卧具,越整齊越舒坦。
所以以這樣的眼光看唐朝和先唐的時代,他們對于道路上和園林的草,可能比我們更加培植專業。也因為草色之美,有關系到真實的宴飲,生活的細節,所以關于芳草多有吟詠。
在唐朝芳草與落花是晚春的主題。
芳草伴人還易老,落花随水亦東流。
劍水寺前芳草合,鏡湖亭上野花開。
芳草無行徑,空山正落花。
落花雙樹積,芳草一庭春。
因為你的坐卧很大程度都在草地花樹間,視覺決定感知。
所以唐詩中的芳草可親可愛可喜,每一首芳草詩,都可以讓現代人帶入童年,因為你聞得見那最接近嗅覺的草的味道。你也就明白白居易“離離原上草”的美,風吹草低,見人頭。
“畫闌目斷楚雲西,芳草連天客思迷。
家在江南煙雨裡,落花時節杜鵑啼。” 南宋 · 葛起耕《暮春雜興 其一》
到了宋朝,普遍使用隔離土地的凳子當坐具,人們對于芳草的視覺感,更加壯闊遼遠,芳草主要集中在連綿的色彩和廣袤上。
就算是在高樓,人們也改變生活習慣,立着或者坐凳子。
對于芳草的感覺是俯瞰大氣的。比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沒有具體草的樣子,隻有顔色,但是更讓人有共情感。
這首宋詩很顯然已經接近現代的人的視覺感。
站在樓上靠着欄杆,看到高樓外天上的流雲,而芳草是一片青青草綠伸向天涯盡頭。
那芳草之外,山外山,是江南的家園。
在遙望和想象當中,那江南的家園裡,煙雨晚春,海棠凋謝,杜鵑啼叫,一片郁郁蔥蔥。
而青草正是連綿不絕,天涯無處不在的那種茂盛,代表了無盡的相思。
站在高樓上望鄉,草色有多遠,相思就有多浩瀚吧。
至于芳草,已經是個帶着情感和精神色彩的美詞,關于故鄉和相思的,就算你聞不到草的氣味,也能夠感知相思的味道,凄美芬芳。
“春雨霏霏映茅屋,空庭無人芳草綠。
相思何故不成眠,一夜南風筍成竹。” 元末明初 · 藍智《暮春懷李孟和》
特别喜歡這首晚春的詩,飽滿幽靜。
晚春的雨霏霏落着,此時是晚春綠意盎然的山村,庭院無人,院子中的草瘋狂生長。
這裡已經很久沒有客人來了。
因為沒有客人來,所以主人也比較懶散,懶得太拾掇庭院。
人多的地方,草木自然生長緩慢,因為經常被踐踏被清理。
主人寂寞到半夜失眠,聽見竹林裡竹筍茁壯生長。
他這是寂寞了。懷念和朋友共居的時段,因為曾經朋友在這裡,他們必然會拾掇庭院,挖竹筍。
狂歡雖然是一群人的寂寞,但是寂寞卻是一個人的狂歡。
我喜歡這一庭雨中春草綠,因為我若是他朋友,此刻颠沛在路上,焦灼在城市裡,那庭院哪怕荒蕪的青草,都是我心靈的家園,等着我随時回去。
有一個住在山區和農村的朋友,是幸福的,有一個田園的故鄉,也是幸福的,因為那是遊子的底氣,是可以回望的相思。
哪怕空庭無人芳草綠。那芳草綠成荒草,也是一種存在啊。
“芳草搖輕碧,薔薇著小紅。
肯嫌桃葉薄,隻恨柳枝空。
夢斷三千裡,愁生五兩風。
四時顧家好,作底卻言窮。”宋 · 晁說之 《見諸公唱和暮春詩軸次韻作九首 其二》
喜歡這首晚春的詩的開頭。
那三月的芳草搖曳着清新的碧綠,薔薇開始打着小紅花。
多麼可愛的晚春的好景。
此時桃樹剛剛落花,桃葉剛剛長出,隻是柳樹上的黃鹂鳥已經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這是哪裡的好景?這就是故鄉田園的美麗。
我的故鄉在三千裡外,當東南風吹動風幡時,我就不由自主想家。
我一年四季都在想念家鄉,隻是我回不去,是因為自己窮。
古人和遊子多是可憐,都期望自己衣錦還鄉,給家鄉和親人帶來好處和榮光。有多少人一生奔波,近鄉情怯,就是因為掙不夠回鄉的銀兩,承受不了親人的期望。
而在古代,山鄉景好,卻是真的貧窮。适合遊覽,卻不适合居住。
但是那青草碧色,薔薇庭院,桃樹結果,如何不是遊子永遠的相思和鄉愁?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當我們經曆歲月回頭,原來所有的草,都是芳草,都是相思和回憶,無論對故鄉還是人,那青色的草自然彌漫相思的芬芳。當時隻道是尋常。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