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寂寞的深夜裡,一個人悲傷地哭泣,是不是想男人了?

寂寞的深夜裡,一個人悲傷地哭泣,是不是想男人了?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9-10 19:42:23

  《禮記》有一句話:“寡婦不夜哭”,意思是說身為寡婦,要安心守節,不能在深夜裡哭泣。

  《禮記》有一句話:“寡婦不夜哭”,意思是說身為寡婦,要安心守節,不能在深夜裡哭泣。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寂寞的深夜裡,一個人悲傷地哭泣,是不是想男人了?還是被某個男人欺負了?這是為社會道德和輿論所不允許的。 從明清衆多文獻對列女的記載中,可以發現,當時絕大多數的寡婦,年齡在14至30歲之間。這一年齡段正是女性情感的旺盛期,也是性需求的強烈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極渴望異性的愛撫。但是,由于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寡婦們被迫隻能望“性”興歎,這是對她們正常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一種摧殘。 婦女守寡是痛苦而漫長的,為了抵禦難奈的寂寞和感情的饑渴,她們采取了種種的辦法,甚至為自己設置了一些非人道的藩籬,試圖讓自己達到心如枯井、欲望全無的境界。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真是讓人不忍。 有的寡婦守寡後,不願走出家門一步,盡量減少與外界的交流,特别是與異性的接觸。《明史"烈女》記載了這樣一件悲慘的事,如卻縣李胡氏25歲守寡,發誓終身不出家門。一天鄰家起火,大火燒到她家,家人趕緊過來救她,她卻把7歲男孩從門口交給嫂子,然後“抱三歲女端坐火中死”,甯死也不出家門。 這樣的例子,《廣州府志》也曾記載過一件,廣東南海縣朱黃氏,很年輕時就守寡,她“動遵禮法”,從不踏出家中大廳半步,被當時人稱為“女君子”。 還有的寡婦,忍受不了寂寞,渴望再嫁,但是,這是封建社會所不容許的。如明景泰年間,河北有寡婦“不安于室”,試圖再嫁,其家族以此為恥,族長率領族人“合群以毆殺之”真是極端的殘忍。 有的寡婦守寡後,全身心投入做生意上以積累财富排解寂寞。《高密縣志》記載,乾隆年間高密縣寡婦傅單氏守節31年,“持家有成”,以緻“家業五倍于原産”,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富豪、女強人。 有的寡婦忍受不住寂寞和感情的饑渴,往往會主動追求人欲。《清稗類鈔》記載這樣一件事。一天晚上,趙蓉江正在讀書,陸氏敲門說:“先生一個人睡很孤獨,今晚風月很好,就讓我為你陪睡吧”。先不論陸氏的行為是否道德,但她表現出一名正常女性對性的渴求,這正是當時多數寡婦強烈性需求的有力見證。 此外,為極力克制性欲的渴求,有的寡婦還會以截發、斷指、自殺等自殘方式來設法排解心理與生理的苦痛。但是,也有的克制不了,從而采取自慰、通奸、改嫁等實現生理上的滿足,例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這在文獻中都有所記載,不一一列舉。 總的來說,明清時寡婦的生活是清苦、寂寞和孤單的,揭示了傳統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身心健康的雙重壓迫。我們也可以從中管窺明清女性的社會生活狀況。 古代社會的貞操觀 在古代社會,女子要保守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還要重要。所謂保守貞操,其意即一個女子,或是一輩子不和男子發生性交關系,或是隻和法定關系人(惟一的一個丈夫)發生性交關系,否則就是“失貞”。“失貞”包括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再嫁和被強奸等等。這種情況隻适用于女子,而不适用于男子。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發生性交關系,充其量隻可謂是“失德”,卻沒有人指為“不貞”,貞操觀念是古代社會中男子專為女子而設的一種律例。 由此看來,貞操觀念的從無到有,是人類曆史的一個巨大進步,它對于破除群婚雜交的性關系,鞏固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後代能夠健康、正常地繁衍,有着不可低估的曆史作用。同時,它又是單方面施加給女子的枷鎖,貞操觀念自形成之日起,就日益濃縮化、強烈化,逐漸成為女子的最高社會責任,同時成為對女子的一種十分殘酷的精神壓迫和肉體虐害,這又是需要批判與否定的。這正如私有制的形成與随之而來的壓迫和剝削同原始社會相比,是人類曆史發展的一個巨大進步,但是在現在和将來它還是要被批判、被消滅一樣。 在一夫一妻制建立以後,特别是在封建制度之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男權制個體家庭終于定型化。由于這樣的家庭具有單一性和封閉性,所以必然特别突出了男權家長在家庭中主宰一切的地位,女子進一步變成了男子的“禁脔”和附屬品,不得讓别人染指。同時,宗法制度的确立使人們更加重視香火延續和子女繼承,為了确保子女是出自自己的血統,貞節觀念就進一步被強化,甚至達到了駭人的程度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