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在重大的社會變化面前,用舊的泛化的性道德來維護性秩序已經不可能,如何建設新的性道德已經是一個重大社會課題。
南方網訊 在重大的社會變化面前,用舊的泛化的性道德來維護性秩序已經不可能,如何建設新的性道德已經是一個重大社會課題。
一個消隐的名詞
1980年以前,如果一個人被冠以“生活作風有問題”,就如同被宣判了死刑,無論是政治前途還是工作命運都就此停步,還要忍受種種的歧視和指點。“生活作風”即是20年前将“性道德”泛化為社會問題的一個經典名詞。
“生活作風”這個名詞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實在是個陌生的詞彙,他們理解中的生活作風是一種個人的風格,一個隐秘的空間,一份再自然不過的自由。他們不會明白自己的生活作風會和整個社會的環境發生什麼樣的關系。
現在充斥媒體和網絡的是這樣的詞彙、二奶、婚外性、婚前性、無性婚姻、一夜情、網戀、同性戀,甚至于“換妻沙龍”。
一夜之間,原本躲在卧房門後面的性,變成了“鬧市”。
變化已經發生,這是每一個人都能切實感到的。原先設置的道德藩籬雖未倒塌,但在關鍵位置上已經被打開了一個缺口。而有關性道德的新的圍牆還沒有來得及搭砌。
“發生了一場革命”。潘綏銘、劉達臨、李銀河等性社會學家不久前這樣斷言中國人的性觀念性行為的變化。
這場革命非同以往,它迅疾而悄無聲息,新的性觀念和舊有的秩序在每一個角落裡非暴力地交火,而後和解,共存。
在這樣重大的社會變化面前,用舊的泛化的性道德來維持性秩序已經不可能,如何建設新的性道德已經是一個重大社會課題。
一位大學教授的獨生女兒,戀愛之後就和男友同居。而對性與婚姻多有研究的教授卻說,我們不得不尊重她的選擇。
許多人也正在經曆着這種變化。
1980年代,深圳、廣州的婦女,知道自己的丈夫包二奶或者嫖娼後,通常是大鬧一場,然後決然地離婚。現在她們面對同樣的情況,很多人都選擇了其他的解決方式。
還給性
和“生活作風”一個類似的名字是“夫妻生活”,現在這個詞彙正逐漸地被性生活所取代。原本專屬于夫妻的“生活”也正逐漸成為非婚生活的一種常态。
最近正熱的話題是吉林單身女子生一個孩子的想法得到了法律的認可。我們特别想聽一聽她的想法,我們多方聯絡,但那一端始終是沉默。
這應該是一個标志性的事件。有一天,女人可以不要愛情、沒有婚姻、沒有性而生下了自己的孩子,這意味着生育完全獨立于婚姻、情感和性了。這件事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婚姻制度,對我們延續千年的秩序的意義遠遠沒有明朗。
新浪網對此事進行了一個網上的調查,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在擔心的同時,也表示支持和理解。因為那是個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用性社會學家的話說是。
生育還給生育,性也在還給性。對于人體最隐秘的器官,除了醫學,人們已經很少使用生殖器這樣的字樣,它的生殖功能不再是惟一的功能,很多人更願意在其上建築自己的快樂。
性,正在和幸福、生活質量、自由無限地靠近。
對普通人來說,性在被廣泛讨論和言說的同時,可能正在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
扁平青蛙
在《同性戀亞文化》一書的跋裡,李銀河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它能夠看到一隻從它眼前飛過的蚊蟲,但卻對周圍的景物視而不見,于是公路上常能看到扁平如煎餅的物體,它們曾經是青蛙。
我們的社會也是有視力缺陷的,盡管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存在了非常之久,但它對人類本身一些最基本的方面還是一無所知。
假如不了解這些事,恐怕有一天就像那些視力有缺陷的青蛙一樣,我們會被壓到非常之扁。這應該是對我們為什麼要了解性的最完美回答。
“忠貞不渝”、“守身如玉”、“一生一世”,諸如此類的性觀念和情感觀念正在受到廣泛的質疑,在承認運動是事物發展的最基本規律的前提下,誰又能提前預判情感這個活躍因子就不會發生變化呢?
性觀念和性道德的變化,是以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為軌迹,社會的進步為背景的。當一個社會重視人的自我的時候,性和愛就會受到重視,當一個社會輕視壓抑人的自我的時候,個人的欲望、情感、性就會變得無足輕重。
性已經走出了婚姻的籬牆,沒有婚姻的人照樣在過着“性福生活”;童貞觀念已經被沖破,婚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先鋒的性行為成為時尚,被人們廣泛關注。
中國最重實證的性學家潘綏銘教授說,現在的中國,隻有兩種人對性不困惑,就是“頂天”、“立地”的人。所謂“頂天”就是性的急先鋒人物,他們在玩“一夜情”,在金錢與性各色交易中遊樂。他們認為,當性就是性時,因性而生的種種煩惱就一消而散;當性與婚姻、與情感、與責任發生種種糾葛的時候,就會發生剪不斷理還亂的困惑。至于那些“立地”的人,是走進人生秋天的老人們,他們很幸運,沒有趕上這場性的大變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