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春節的七天長假,在“除舊迎新、吉祥歡樂”的春節主題中悄然離去。對中國人來說,春節絕不僅僅意味着“休息”和“放假”,它更多的是體現着一種文化、一種氣氛、一種情結。
這種情結深深地印在每個人的心裡,令人回味無窮。于是有人興奮、有人快樂、有人悲觀、有人沮喪,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态,會使人靜不下心、幹不了活,更有甚者,有人會因心理失衡而引發悲劇發生。
以良好的心态回歸日常生活,是健康理念的一個内涵。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的基石是由四個方面組成:“合理膳食、适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前三個内容,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并實施于行動,對心理平衡許多人的理解還存在誤區。
比如,常見的焦慮症、強迫症,就是因為一些人在春節期間錯誤地理解送禮,他們不是按照我國的習俗,送健康、送友誼、送快樂……而是盲目地攀比,結果送禮送得自己經濟緊張,影響了節後的生活。還有的擔心送得不合适,又要讓人說閑話;不送又怕得罪人。于是,送的對不對、送的周全不周全,是否還有該送的沒送等問題困擾着人們,由此引發節後的恐懼和煩惱,雖然知道已經過完節了想也沒有意義,但就是克制不了自己,因此上班後整天無精打采的。此種情況需要當事人調整認知。
還比如,節日聚會時,看到他人經濟條件好,衣着打扮比較入時,而自己的衣着很一般,于是就不願意和人家說話,甚至找借口提前離席。即使勉強留下來也是悶悶不樂,很掃親友的興。這種狀态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如果,在節後這種情緒依然存在,甚至越來越重,請立即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心理疏導,否則會影響工作和生活。
再比如,節日期間親朋好友聚會時,大家一邊吃飯一邊訴說親情、友情、和愛情,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憧憬未來的幸福。此時,大多數人不以職務、金錢、地位來炫耀自己,但是有部分人,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自戀心理嚴重,不停地炫耀自己,貶低他人,讓在座的親朋好友高興而來,掃興而去。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是心理不成熟和心理失衡具體表現,也是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如果節後還對此事耿耿于懷,說明當事人的心理康複能力較差,需要求助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和心理疏導。
還有春節後,許多人依然沉迷在喝酒、打牌、上網中,不願上班,即使上班了也表現萎靡不振,不愛說話。曾有調查資料顯示,半數白領春節過後有上班恐懼症。
更多精彩内容:
女人那自導自演的性愛幻想
“虛榮心” 女人你有嗎?
哪種男人是你喜歡的類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