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過少的發病原因可分為虛、實兩類,虛者或因血虛,或因脾虛,或因腎虛緻精血不足;實者可因血寒、氣滞、痰阻緻氣血運行不暢。臨床上以虛證多見。
血虛:
素傷于血或久病後氣血尚未複原;或堕胎多産,營血虧虛;或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思慮傷脾,使脾虛化源不足,進而使血不滿或滿溢不多而緻月經量逐漸減少。
腎虛:
先天禀賦不足,身體發育不良,腎氣不盛,腦宮發育遲緩,也有堕胎過密,損傷沖任,耗傷腎精,腎精不足,血海滿溢不多以緻經量漸少。
血寒:
經行或産後血室正開,若攝生不慎,可緻寒邪内侵,與血相搏結于腦中,氣血運行受阻,以緻經行不暢,所下澀少;或因素體陽虛内寒,生化不足,運行不暢而緻經少。
氣滞:
平素情志憂郁不遂,氣機郁滞運行不暢,甚至氣滞血瘀而緻經血澀少。
痰阻:
宿有痰濕、痰涎、氣機阻滞,氣血運行不暢,經血下行受阻,發為經血澀少。
那麼,現代醫學認為“月經過少、稀發”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月經過少首先對育齡婦女應排除宮内妊娠或宮外孕。此病常是子宮發育不良或子宮内膜結核引起的,也是閉經的先驅症狀。多數病例系由于下丘腦—垂體功能失調,性激素減少,或長期服用避孕藥,使子宮内膜增生不足,而緻月經過少。有時内分泌正常,而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内膜對卵巢激素的刺激反應減少,或子宮内膜部分粘連,也能發生月經過少。
月經稀發,指月經周期延長3—6個月,經量較少,多見于青春期女性,主要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未發育成熟所緻。也有因絕經前卵巢功能減退而出現月經過稀最後絕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