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擔心自己将來的性能力,女孩懼怕将來生孩子,電子性愛侵蝕少男少女……”最近,在北京召開的生殖健康研讨會上,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中華預防醫學會少兒衛生分會主任委員葉廣俊教授指出了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方面的新困惑。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長發育的旺季,其死亡率遠遠低于嬰幼兒,醫院對他們的關注相對較少,他們即使到醫院就診,有時是内科嫌年紀小,有時是兒科嫌年紀大,因此有“醫學孤兒”(俗稱“半大孩子”)之稱。葉廣俊說,10年前,孩子們關注的是“我是從哪來的?”現在這個問題好像“悄悄地”解決了,現在的孩子想得也更深了。葉廣俊說,電視裡、報紙上、廣播中,包括街頭傳單,壯陽廣告可謂無孔不入,使人感到男人都需要壯陽。這對男孩子的直接影響是他們也開始懷疑自己的性能力,擔心自己将來是否也需要“補腎”。這使青少年過早考慮将來的性生活,增添了他們的煩惱。“你将來結婚嗎?”“結”“生孩子嗎?”“生。”“怎麼生?”“剖腹産。”“我也是。”這是兩個10歲小女孩的對話。問她們為什麼要剖腹産?回答是:“看電視裡面女人生孩子太難受了。”葉廣俊指出,現在的少男少女,與80年代、90年代青少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面對的信息空前多,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要快捷得多,但随之而來的問題也應引起人們的關注,現在特别應該引起注意的是互聯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葉廣俊在5年前曾搞過一次抽樣調查:某校高一、高二的500餘名學生中,有93%的認為,接觸黃色淫穢書刊是導緻性犯罪的重要原因。而網上聊天引發的所謂“電子性愛”,對青少年的毒害更大。因為電子性愛是互動的,它對具有極強好奇心的青少年誘惑力很大,是性罪錯教唆的“現場直播”。無知少女與網友會面被騙财騙色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就很能說明問題。葉廣俊呼籲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積極行動起來,面對新問題,采取新對策,對青少年進行适時、适量、适宜、适度的性教育,同時,在性道德教育中,要着重進行自尊、自重、責任心和社會規範等方面的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