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青島膠州灣海域的一部分養殖區,連續遭受海星爆發困擾,要知道很多養殖戶專門養殖的牡蛎和蛤蜊這些貝類,剛好又是海星的食物,一隻海星一天時間就能吃掉十多個蛤蜊苗,然後就剩下一個空殼子。
但是,當海星在養殖區裡面數量激增的時候,一時半會兒就很難徹底清除,有養殖戶表示:
自己600多畝的養殖區,原本每平方米有1500到1800粒蛤蜊苗,目前已經減少到隻剩500到700粒,這意味着自己的經濟損失已經差不多200萬,他四月播的蛤蜊苗如今已被吃掉了三分之二!
不過,調查數據顯示:
膠州灣各貝類養殖區域遭受海星侵蝕的程度并不一樣,像中南部貝類養殖區域每平方米的海星密度約為1到2隻,而紅石崖海域貝類養殖區域内海星密度就大得多,每平方米可達到15到20隻,至于其他養殖區内的海星密度就更小了。
另外,如果與2021年相比,青島膠州灣本輪海星爆發的規模并沒有那麼大,主要是多棘海盤車,這意味那麼多養殖貝類被吃,肯定不隻是被海星捕食了,背後還有其他“獵食者”。而且,由于海星的規整整體也偏小,大部分腕長都低于5厘米,所以,大家别以為海星也可以賣錢,這個大小根本就不能算是海貨,完全沒啥經濟價值。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青島膠州灣海域的一些養殖區,的确不僅有數量不少的海星爆發,同時還出現了規模比較大的“白泥螞”:
正在捕撈白泥螞的養殖戶說,自己一艘船一天内捕撈到的白泥螞就有200斤,試想一下,蘇果所有人捕撈的白泥螞加起來,那數量一定很大。
在此之前,就有專家分析過為什麼青島膠州灣會海星爆發,原因除了海星自身繁殖能力強、區域内的天地生物數量明顯減少以外,還跟他們本身會往餌料生物去聚集和遷移有關,當然,這個分析結論可能還不夠嚴謹,需要更多時間來進行調查和研究,然後建立專門的預警機制,從預防和清除兩個角度來着手。
目前,青島海洋發展局的有關工作人員也回應了,這還是青島第一次出現這麼多的白泥螞,規模比以往哪一次都要大,暫時還不清楚為什麼膠州灣會有這麼多的白泥螞突然出現。
這種地海生物同樣會對養殖區造成破壞,因為它們也捕食牡蛎和蛤蜊,所以,這些養殖貝類可以說是“腹背受敵”。雖然很多時候漁民會同時打撈出白泥螞和海星,但他們的分布情況看上去并不均勻,比如膠州灣中南部的一些養殖區裡主要就是白泥螞,而紅石崖海域的一些養殖區則主要都是海星。
很明顯,養殖戶的經濟損失已經很大了,如果不采取果斷措施,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表示,雖然目前是禁漁期,但隻要是膠州灣劃定區域内的養殖戶,便可以使用地拖網和地籠網這兩種作業方式,專門對泛濫成災的白泥螞和海星進行大清除,這已經是目前能想到的最有用的辦法!
白泥螞,其實并不是它的學名,隻不過經氏殼蛞蝓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不多,這種海洋生物看上去有點透明,外表就是乳白色,像東海、渤海和黃海的一些海域裡面都有生長。
而且,白泥螞的生長速度太快了,他們繁殖的速度越快,就有越多的牡蛎和蛤蜊變成盤中餐,然而,即便養殖戶打撈起來了大量白泥螞,卻不能把它們拿去賣了換錢,因為人在吃了這種海洋生物以後,身體出現過敏反應的風險比較大,所以,并不建議大家食用。網友們都說,如果白泥螞能吃,那也輪不到它泛濫成災,之所以難控制,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法吃。
目前,青島海洋發展局有關負責人已經出來說話了,對于膠州灣養殖區目前正面臨的海星和白泥螞問題,目前也在想辦法來應對,比如,通過增殖放流來抑制海星的繁殖和生長速度,以後還會建立專門的暴發預警體系,讓養殖戶們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隻不過現階段要做的盡快把這些地海生物清除幹淨。
對于像拖網和地籠這樣的管控網具,也的确引發了部分人的擔憂,比如養殖戶會擔心在這個被允許使用的時間範圍内,萬一還沒有清除大部分海星和白泥螞怎麼辦?而一些網友也擔心,在禁漁期允許使用管控網具,會不會導緻有的人借着清理海星和白泥螞的名義,實際上卻在進行違法捕撈活動?
關于這個問題,有關人員已經表示,在允許使用拖網和地籠的這段時間,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的執法力度會比以往更大,任何違法捕撈行為都不會放過,并且,也不是什麼漁船都可以進行拖網作業的,僅局限于養殖漁船,等這個階段的清除工作結束以後,還會統一收回并銷毀這些暫時被允許使用的地籠網。
至于允許使用管控網具的時間,也不是說定了就不能變,這個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也就是海星和白泥螞的危害程度,才是決定使用時間長短的主要依據,會有專人進行海星數量變化情況調查,然後對處置方式進行調整,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擔心這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