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東聊城文明之風

山東聊城文明之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3 03:23:55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6日訊 9月26日,聊城市舉行“山東這十年·聊城”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聊城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新時代新征程接續奮鬥的生動實踐。市委書記李長萍就聊城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的具體工作,回答記者提問。

山東聊城文明之風(山東這十年聊城)1

李長萍表示,聊城境内黃河全長59.51公裡,黃河支流金堤河全長80.8公裡,經濟社會發展與黃河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聊城認真貫徹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地方實際,發揮特色優勢,努力在服務和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更好展現聊城作為、貢獻聊城力量。

積極營造良好水生态。聊城以“江北水城”而著稱,始終把水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張“金名片”。黃河水是聊城市最重要的客水水源,年平均引黃水量占全部供水量的40%以上。因此,全市上下高度重視黃河水生态保護,堅決守住生态保護紅線。近年來,積極推進綠色生态廊道工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百裡生态長廊和北金堤水利風景區,黃河東阿段成功創建國家級森林公園,位山灌區作為黃河第二大灌區、山東省最大灌區成功晉升國家水利風景區。黃河奔騰而過,也給聊城留下了漫漫黃沙。聊城分區分類開展了受損自然生态系統修複,集中力量整治全國最大沉沙池區,建設了1800畝防風固沙林和640畝水土保持林,還耕土地1885畝,實現了治沙增綠和民生改善“雙豐收”;冠縣獲評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堅持開展環境污染系統治理,實施生态環境損害賠償機制,落實流域橫向生态補償辦法,去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同比提高30個百分點。完善岸線資源保護機制,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深入開展河湖“清四亂”,成功創建24條省級美麗幸福示範河湖,長度近300公裡。

全力保障黃河水安全。針對“地上懸河”構成的威脅,特别是去年漳衛河、金堤河發生破紀錄洪水等問題,加快現代水網建設,建成聊城黃河下遊标準化堤防,完成徒駭河、馬頰河8座閘壩建設,實施漳衛河、金堤河分洪應急度汛工程,防汛防災基礎設施短闆加快補齊。健全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累計建設雨水管網365.4公裡,合流制管網消除比例達到81.5%,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韌性明顯增強。聊城堅決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在山東率先出台綜合性節水激勵政策,制定《聊城市集約節約利用黃河水資源管理辦法》;實施了全省任務最重、投資規模最大的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5個縣(市、區)達到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标準,位山灌區被評為“全國灌區水效領跑者”。

激發經濟發展“綠能量”。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既要保護到底,也要發展到位。聊城堅持以高端高質項目引領高質量發展,有43個項目列入省級黃河戰略重點項目庫,為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聊城加快産業綠色低碳轉型,着力打造“企業帶動行業、行業帶動園區、園區帶動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9家、綠色工業園區1家,省、市級綠色工廠53家,市級以上節水型企業32家。聊城着力優化能源結構,大力推進煤電節能降碳改造,有序發展光伏、生物質等新能源,7個縣(市、區)列入國家整縣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新能源發電量提高近三倍,綠色越來越成為發展主色調。

打造文化“兩創”增長極。聊城曆史悠久,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碰撞融合、交相輝映,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聊城緊緊抓住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兩大戰略機遇,深度挖掘黃河、大運河文化内涵和時代價值,進一步彰顯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交融的獨特魅力,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創排《孔繁森》《強渡黃河》等文藝作品,打造了“奔騰的黃河”文化惠民品牌;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被納入文旅部首次發布的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協調推進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利用,高标準實施沿黃沿運重點文旅項目,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雙輪驅動”。傾力打造“書香聊城”,創建“海源書房”品牌,建設了江北水寨、海源雅集、時光印等一批城市書房。統籌用好東昌湖風景區、江北水城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等特色載體,打造輻射雄安新區、省會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的文旅康養目的地。

今後,聊城将在永保黃河安瀾、擦亮綠色生态底色、厚植文化優勢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河”注魂、向“河”借勢,努力為我省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作出積極貢獻。

閃電新聞記者 趙赫 聊城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