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婷婷)廊橋對接員也被稱為廊橋“司機”,操作精準的廊橋“司機”是保障旅客能夠準時登機、及時下飛機的重要一環。在首都機場,廊橋對接員們有一項硬指标,這就是操作1台廊橋須在兩分鐘之内完成。
劉亞威是首都機場博維公司的廊橋對接員,他負責的區域是T1和T2航站樓的廊橋對接。攝影/新京報記者 陶冉
操作員實操訓練需對接上千架次飛機
劉亞威是首都機場博維公司的廊橋對接員,他負責的區域是T1和T2航站樓的廊橋對接,劉亞威在這個崗位已經工作了13年,屬于“師傅級”的操作員。
T1和T2航站樓共有47個機位、63台廊橋。每一天,劉亞威和同事們都要穿梭在各個廊橋之間,為每一架靠廊橋的航班完成廊橋對接。雖然每個廊橋之間距離不算特别遠,但操作員們這麼來回穿梭一天下來,走路的步數卻并不算少。“我是廊橋運行班長,需要巡查各個廊橋的情況,所以一天走下來至少兩萬步。我的同事們也常常在值班室和廊橋、廊橋和廊橋之間走動,步數至少也得這個數。”
在首都機場,記者看到新舊程度不盡相同的廊橋,它們屬于第二代、甚至于第三代的廊橋,自動化程度比第一代廊橋高出很多。劉亞威告訴記者,目前首都機場的廊橋安全保障系數更高,操作更加便捷。
廊橋升級換代,廊橋對接員們的技術水平也日益高超。要成為一名可以獨自進行廊橋對接的操作員,需要通過理論和實戰的考核,而實戰訓練則是用時間“堆”起來的。劉亞威說,在實操訓練中,操作員針對不同機型不停地練習,至少得對接上千架次飛機,最快也要兩三個月才能完成訓練。
廊橋暗藏多個安全“機關”
“一看一停三确認,一推一打兩擺放”。這是廊橋對接員的一句順口溜,其目的在于讓操作員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确保航班安全。這句順口溜裡包含了确認航班号、确認機艙門是否有損傷、推遮棚、放置安全阻隔等,每一項都至關重要。
廊橋内其實還藏着許多保障旅客安全和航班安全的“機關”。記者在廊橋地面最前端看到可按壓的三個凸起的位置,它們叫“觸機限位”,一旦飛機接觸到觸機限位,廊橋将自動停止移動。而對于操作員來說,他們要盡量讓飛機與廊橋地闆前端保持2至4厘米的距離,這樣飛機即使在大風天發生晃動,廊橋與飛機因為保持一定距離,飛機也不會被擦傷。另外,2至4厘米距離也可以保護旅客在上、下飛機時不會發生危險。
此外,廊橋右側有一個調平輪,廊橋對接飛機完畢後放出調平輪貼上飛機。劉亞威解釋說:“廊橋地面與飛機艙門高度上距離18厘米,這就是一個正常台階的高度。随着旅客上、下飛機,以及行李的裝載,飛機高度可能會上升或者下降,通過調平輪跟蹤将飛機上升或者下降反饋至廊橋控制系統,廊橋随之進行相應調整,從而達到廊橋自動跟蹤的效果,保證了廊橋地面與飛機艙門的相對安全高度。”
在廊橋地面前端左側還有一個黑色半圓柱狀的裝置,它的名字叫“安全靴”,其作用是保證打開後的飛機艙門能夠始終與廊橋地闆保持安全距離。劉亞威解釋道:“在飛機快速下降,調平輪無法及時将信息完全反饋至廊橋控制系統時,如果艙門擠壓到安全靴,就會觸發廊橋緊急下降功能,遮棚的自動收回裝置,廊橋自動下降,并發出報警聲音提示廊橋操作員到場處理。”
廊橋的安全裝置之一“安全靴”。攝影/新京報記者 陶冉
對接員對時間有更加嚴苛地把控
廊橋對接員是機場衆多崗位中,與旅客幾乎不碰面的崗位,旅客上飛機前,他們已經将廊橋對接好,飛機關艙門後,操作員再撤回廊橋;旅客到達後,他們把廊橋與機艙門對接好,就趕往下一個廊橋,開始下一個對接、撤橋任務。盡管旅客們對他們并不熟悉,但廊橋對接員卻是保障航班正常率重要的一環,隻有及時、準确、迅速地将廊橋對接上飛機,旅客們才能安全、高效地上下飛機。
對接結束後,操作員要設置提示裝置,避免旅客誤入。攝影/新京報記者 陶冉
因此在首都機場,廊橋對接員們對時間有更加嚴苛地把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工作起來争分奪秒。飛機停好後,廊橋對接員在接到對橋指令後開始操作對接,劉亞威告訴記者:“我們的要求是操作1台廊橋在兩分鐘之内完成。如果是兩台廊橋同時對接,則要在五分鐘之内完成對接。我們公司 T1、T2客橋系統有近90名操作員,平均每天要完成對接廊橋、撤回廊橋約700餘架次。”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協作記者 陶冉
視頻記者 姚遠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