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選擇殡葬這個專業?作為安徽首家設置殡葬專業的高職院校,這所學院的老師最擔心的是大衆對這一專業的接受度——,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你為什麼選擇殡葬這個專業?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作為安徽首家設置殡葬專業的高職院校,這所學院的老師最擔心的是大衆對這一專業的接受度——
【職校小衆專業的“破圈”密碼②】殡葬專業如何打破世俗偏見?
本報記者 陳華 唐姝
閱讀提示
随着一系列殡葬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實行,殡葬行業對專業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趨勢,而目前,全國也隻有5所高職、3所中職院校培養專業人才。學校開設殡葬專業,可以為行業補充技術型、有策劃能力的專業人才,也能促進行業向标準化、服務化發展。選擇這個專業的年輕人正在打破世俗偏見,他們期待,這個行業能夠被正視,能和其他普通職業一樣被對待。
6月10日,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舉辦了一場2020級學生崗位實習雙選會。人群中,有一支學生隊伍顯得比較特别,他們衣着莊重,清一色的黑色西裝、白色襯衫、藍色領帶。這是該校現代殡葬技術與管理專業的學生,他們中大多是00後。
或許有人不解,正值花季的他們選擇這個專業的背後,如何承受伴随這份選擇而來的各種議論。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他們的未來将從事一份普通又神聖的職業,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讓人生的告别變得更加體面。
讓告别變得美麗,讓生命體面謝幕
“先用粉底打底,打底要勻,同時注意女士眉與男士眉的區别,眼影不要選太誇張的顔色。”在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實訓室,現代殡葬技術與管理專業教師徐姗姗在指導學生練習化妝技術時不時提醒:“我們面對的是逝者,手法一定要輕柔。”
“我們課程專業性很強,學習内容也很廣泛。”2019級學生劉浩覺得,“跟印象中傳統的殡葬不同,非常現代化。”
“作為一名殡葬專業的學生,得多才多藝,能文能武。文能會插花、書寫挽聯、主持儀式,讓告别變得美麗;武能操作火化機、修冷櫃、為逝者整容化妝,讓生命體面謝幕。”該專業負責人郭海燕介紹,學校根據職業标準、行業需求設置了覆蓋殡儀服務、公墓管理、遺體防腐整容和遺體火化四個方面的課程體系。學生在後期還需要再通過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确定就業方向。
“按5~8ml/立方米用量,用2%的過氧乙酸溶液不定向噴霧”“大理石為碳酸鹽石,抗壓強度高,易侵蝕,不用于室外墓碑”…… 2020級學生王香除了要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完成很多課後作業。
有的時候是用油泥捏一隻鼻子或耳朵;有的時候是為已經逝世的名人撰寫一個訃告或策劃一場葬禮;有的時候是在實訓室搭實景模拟告别儀式,由同學們分别扮演司儀、家屬甚至逝者等角色……
當然,直面死亡是這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每年清明和冬至,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去殡儀館、陵園進行認知實習。
劉浩第一次見到遺體時,發現自己并不感到恐懼,這更堅定了他的從業信心。王香則在引導家屬時發覺有了代入感,這也讓她深刻感受到這份職業的神聖。
培養技術型、有策劃能力的專業人才
作為安徽首家、全國第五家設置殡葬專業的高職院校,專業設立之初,安徽城市職業管理學院的老師非常擔心大衆對專業的接受度,也就是招不來學生。
不過,最終的招生情況還是超出了預期。2019年首屆招生,招到38名新生,遠高于26人的招生計劃。之後報考人數開始暴增,2020年和2021年招生人數都超過100人。
“現在的孩子觀念和以前不一樣了,雖然不排除有人奔着所謂高收入盲目選擇,但大多數學生對專業和職業認同感較高。”安徽城市職業管理學院院長劉瑾表示,鑒于專業特殊性,學校會預設一個彈性空間,他們先對報考該專業的學生進行面試并進行綜合評估,如不合适可以申請轉專業。
“除了專升本的同學,基本都在殡葬行業實習,有的已經提前與實習單位簽合同了”。第一屆學生劉浩即将畢業,正在專心準備殡儀館的考試。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殡葬服務機構4201個,年火化數500萬以上。随着一系列殡葬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實行,殡葬行業對專業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趨勢,而目前,全國也隻有5所高職、3所中職院校培養專業人才。
參加實習雙選會的安然生命禮儀公司人力資源專員告訴記者,以前都是面向社會招聘,或者子承父業。如今學校開設殡葬專業,可以為行業補充技術型、有策劃能力的專業人才,也能促進行業向标準化、服務化發展。
郭海燕經常對學生說,無論是選擇技術方向還是服務方向,都可能從大量的基礎工作做起,要接受一份職業的平凡之處。“真正要在一個領域沉澱下去,源于内心對它的認同和接受,以及這份職業帶給我的獲得感和價值感”。
正視這個職業,需要全社會的生命教育課
“死亡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在電影《入殓師》中,火化師傅的一句話讓男主角對生死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在學校裡,殡葬專業學生的入學第一課便是“從告别到感謝”的生命教育。生命和人本方面的教育和感知也貫穿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始終,并通過輔導員和專業老師平時細緻入微的觀察,即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态。
“有學生覺得其工作是建立在生命消逝的基礎上,産生了難過的情緒,就要開導他:在不能改變自然規律的情況下,你能為生命的逝去做些什麼呢?”郭海燕說。
盡管相比過去,整個殡葬行業面貌有了很大進步,人們的認知也有了改觀,但世俗的刻闆偏見依然存在。“剛開始家人不同意我選擇殡葬專業,還是比較忌諱,最終尊重了我的選擇,但很少談論這個話題。”劉浩表示,随着學習的深入,家人的看法才慢慢發生變化。去年,他獲得第十一屆全國職業院校民政職業技能大賽殡葬賽項個人獎第一名,家人很是為他高興。
“女孩子怎麼選這個專業,不害怕嗎?”王香也遇到過身邊人的不解。在她看來,很多家長更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歧視,“因為不了解,才會有誤解”。
劉浩記得,在殡儀館實習時遇到一位為老伴送别的老奶奶,他和夥伴們耐心攙扶,幫忙倒水送紙巾,老奶奶很感動,“想不到現在做這行的都是些小夥子、小姑娘,服務很貼心”。劉浩覺得,隻要真心服務,就會收到正向的反饋,也讓社會對殡葬行業的認識有所改觀。
安徽城市職業管理學院健康養老學院副院長張玲表示,在消除世俗對殡儀工作刻闆偏見和社會歧視方面,整個社會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殡葬教育單位和管理服務機構都應承擔起責任,向公衆提供公益服務,積極開展傳播生命文化理念的活動,并選擇合适的契機向公衆介紹殡葬惠民政策、服務流程以及“為民愛民”的服務理念,轉變公衆對殡葬行業的偏見和刻闆印象。
劉浩希望,這個行業能夠被人正視,能和其他普通職業一樣被對待。他對生死命題有自己的思考:服務逝者,其實也是告慰生者。人生的告别不應隻有悲傷和痛苦,而應該讓告别變得美麗。
來源: 工人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