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連小時候說過(唬小孩)的話都差不多。比如:
你的壓歲錢,我幫你存起來;
跨過别人的頭,這個人長不高了;
吃一根油條兩個雞蛋,可以考100分;
多吃魚的人,腦袋瓜更聰明……诶,诶,诶,吃魚這個,還真不是瞎說。
愛吃魚的人,除了聰明,還……一份來自美國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周至少吃魚一次的兒童,比很少吃魚甚至不吃魚的兒童睡眠更好,且智商分數高出四分之一。這可能與魚類富含ω-3脂肪酸有關。
圖源:壹圖網
而近來,多吃魚的好處又添了一條:預防腸癌。法國國際癌症研究署領導開展了一項國際聯合研究發現,常年多吃魚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比少吃或不吃者少12%。此外,魚肉裡的維生素B12和其他營養成分豐富,有維護人體正常神經功能的作用,适量吃,有助于預防老年性抑郁症、老年癡呆的發生。魚那麼好,不吃實在虧。然而,并不是所有魚都适合吃的,比如接下來要談到的3種魚——
01生魚片
吃冰鎮魚生是不少人的愛好。但需注意,淡水魚生中常攜帶有肝吸蟲活囊蚴,一旦攝入,或被感染,從而導緻肝吸蟲病。感染肝吸蟲後,身體會出現上腹脹、嗳氣、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狀。情況嚴重的晚期,還可能出現肝硬化、腹水,甚至引發肝癌。
圖源:壹圖網
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這類人群感染肝吸蟲後,臨床表現往往較重,病死率較高。建議:盡量避免吃淡水魚生!如果曾經吃過魚生,又擔心有寄生蟲在體内寄生,可以去醫院檢測糞便,觀察是否有蟲卵。若确診感染了肝吸蟲,隻要及時治療,是可以痊愈的。
★蘸醬料、芥末,殺不了蟲!
有些人知道魚生中含寄生蟲,但經常會為了這口美味,給自己找一堆能吃的理由,譬如:蘸蘸醬料、芥末,或邊吃邊喝點高度白酒,有助于“消毒殺蟲”。
圖源:壹圖網
事實可能讓你大失所望。實驗發現,将有肝吸蟲囊蚴的魚生分别放進同等分量的酒、白醋、芥末、大蒜泥中浸泡,2個小時後,肝吸蟲囊蚴依然存活。其實,殺死肝吸蟲的最好辦法——高溫!所以,魚熟着吃更安全。
02腌制魚
國人喜愛腌制食物,凡是食物,都愛往上撒把鹽,讓其自然發酵,醞釀成新的美味,魚也不例外。
圖源:壹圖網
腌制的魚含鹽量高,而食鹽的滲透壓高,過量的鹽會對胃粘膜造成直接的損害,導緻胃炎、胃潰瘍的發生。長期對胃粘膜組織的刺激,還将誘發癌變。建議:為了健康,少食腌制的魚肉。如果實在想吃,吃完後記得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稀釋鹽的濃度,促進腸道蠕動,讓其盡快排出體内。
★腌制食品,别放冰箱
腌制品放入冰箱後,其殘留的水分極易凍結成冰,會加速脂肪的氧化,導緻酸敗,使得腌制品質量下降。特别是一些脂肪高的肉類腌制品(如腌魚、香腸、臘肉等),日常貯藏隻需将其挂在避光通風的地方,放置太陽暴曬。
1種魚有劇毒,一口也别吃!
接下來的要說的這種魚,很多人都聽過,是什麼?先上圖讓大家猜猜——
圖源:壹圖網
不認識啊,那咱們戳它一下,這樣呢?
沒錯,就是河豚。這個氣鼓鼓的“胖頭魚”,看着可愛,可毒性卻十分吓人。舊時,中醫大家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便提到:河豚有大毒,味雖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簡言之,河豚很美味,烹饪不當,秒變殺人魚。這是因為,河豚體内含有“河豚毒素”,這是一種神經毒素,毒性非常強,相當于劇毒毒品氰化鈉的1250倍,0.5毫克就能緻命。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毒素分布于河豚身體的各個部位,如卵巢、肝髒、血液、魚鰓、脾、胃、睾丸,就連魚皮也是有毒的。而且,其毒素的穩定性強,結構難以破壞,一般的家庭烹煮方法并不能将毒素去除。
圖源:壹圖網
但很多人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食用河豚中毒的新聞依舊屢見不鮮。2020年4月,廣東惠州的範先生,自行加工食用了朋友送他的河豚,僅吃了一點便因味道太腥而放下筷子。但殊知,半小時後便覺手腳發麻、活動不便,說話、呼吸都困難,後直接送往醫院ICU搶救。據了解,入院時,範先生的自主呼吸基本停止,昏迷,四肢軟癱。經全力搶救,才把範先生把“鬼門關”拉回來。然而,不是人人都像範先生這麼幸運。吃河豚緻殘緻死的新聞比比皆是——
所以,不建議大家品食河豚,更不建議大家自行在家處理、食用河豚。有人或許隻是想嘗鮮試試,但說不定,哪天試試就成逝世了,為了生命安全,一定要管好嘴!
(養生每日推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