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宏業
雷聲徹宇寰,一躍海雲間
踏平坎坷成通途,厚積薄發别樣紅
位于東經108°、北緯19°的海南省文昌市,由于天然的地理和氣候優勢,已成為我國常态化衛星發射中心。這裡曾圓滿完成了包括天宮号空間站以及探月工程等多項發射任務。
2023一開年,文昌又見證了一件“新鮮事”。就在距離火箭發射場不遠的樂騎汽車運動公園,“2023豐田技術空間”在這裡開營。與往年以技術宣講、workshop為主不同的是,今年的主題詞是——bZ體驗。
剛剛過去的2022年,豐田汽車大概率邁過年銷1000萬輛大關,蟬聯全球最大汽車企業。無論盈利能力還是體系能力,依然是全球汽車業的翹楚。
但讓人并不确定的一點是,洶湧澎湃的電動車大浪下,豐田能否繼續屹立潮頭?
某種程度上,今年的“技術空間”就是對上述疑問最直觀的回答。通過對兩款全新純電動車,bZ4X和bZ3拳拳到肉的體驗甚至是極緻測試,觀者都一定會有一個清晰的答案。
說實話,文昌的這次試駕體驗或許比不上火箭發射時的地動山搖、萬衆矚目,但足夠令人震撼,震撼到有可能改變當下國内電動車的既有市場體系以及消費信仰。
别樣精彩,兩端極緻
主辦方顯然煞費苦心,将包括沙漠、戈壁、山地、沼澤等多種極限路況都複刻在了汽車公園内,打造了一條足夠硬核的越野場地。道路全長6.5公裡,海拔落差超過數十米,這裡有深度數十厘米的泥濘沼澤,也有一腳踏進去拔不出來的沙丘,以及起伏連綿的大小駝峰……不用說,這裡就是普通家用轎車和SUV的禁地。
讓人想不到的是,如此極緻的路況就是為bZ4X量身定做。
作為bZ系列的開山之作,也是e-TNGA架構下的首款純電動車,bZ4X具有低重心、高剛性結構性優勢。底盤厚重且有韌性,駕駛高級感明顯,但最讓人意外的是越野能力。
隻要在出發前打開X-MODE四驅越野輔助模式,接下來的過程既驚險又刺激。無論是懸浮的沙土地還是泥濘的沼澤地,豐田bZ4X都是如履平地,甚至有一種淩波微步的感覺。
如果不是親身試駕,完全想不到一輛電動車能做到這麼好。bZ4X四驅系統的限滑和通過能力即使在深沙路況下也易如反掌,甚至比同場的硬派越野車還輕松。這一方面得益于電驅屬性,bZ4X在動力銜接和響應上比絕大多數油車都優秀得多。另一方面來自于豐田硬派越野的功力傳承。就連專業車手也表示,bZ4X的越野能力與通過性,完全不輸50萬以内的硬派老炮。
如果說bZ4X是将越野性的極緻的一面帶入了電動車時代,那bZ3則投射出豐田汽車安心、愛用的極緻另一面。
加藤武郎,豐田bZ3的總設計師,他表示:bZ3的開發理念為FAMILY LOUNGE——合家歡。所謂合家歡,就是當一家人乘坐汽車時,兩代人或三代人的家庭都可以在車上暢談言歡放松休閑,“就像在家裡一樣舒适。”
是否舒适,關鍵在于是否以人為本。而bZ3正是結合了年輕消費者的喜好,全面提升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表現,将舒适享受與智能科技進行了深度融合。
特别是命名為“小扉”的智能AI助手,格外有看頭。
“扉”是中文、日文裡都有的一個字,也都是門的意思。日語TOBIRA,讀起來就像是TOYOTA和BYD的組合。
中國古詩裡有“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佳句。通過呼喚“小扉”,打開另一扇門。
豐田對小扉的期望是,基于FAMILY LOUNGE開發理念,除了擁有豐富的功能和語音交互之外,更可以随着日常使用中互動的持續增加而成長。不僅是助手,就像是一個共同成長的夥伴,讓用戶時刻感受到溫暖和親情。
隻要稍加留意,這樣的溫潤細膩以及創新巧思,在bZ3上随處皆是:隐藏式門把手采用了向内收縮的方式,手感更好的同時,也可以解決冬天結冰問題;方向盤後的轉向燈集成在了方向盤兩側的按鈕處,用起來更方便還能避免誤觸;中央扶手箱下方空間被掏空,為後排中間乘客提供了充裕的腳部空間,舒适度大幅提升……
一圈體驗下來,不由得讓人感慨:這些細節上的人性化,既是豐田在電動車時代的創新,更是骨子裡的一脈相承。
從全球銷量突破5000萬輛的卡羅拉,到常年穩居銷冠的凱美瑞,都可以看到設身處地為用戶考慮的用心,以及以人為本的造車初心。
速度至上,電動維新
與往年“技術空間”不同,今年活動的一個特色在于,豐田中國将以往單向輸出轉成了雙向奔赴——特别是對媒體試駕後的信息收集與反饋。
親臨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人手拿着筆和本,不停詢問我們在體驗中的感受和看法,逐條記錄對bZ3的建議。
這不難理解。作為bZ系列的第二款産品,bZ3的出身就充滿了故事。豐田與比亞迪攜手,雙方合資成立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BTET”,并聯合一汽豐田,集衆家所長,打破傳統,開創了三位一體的共創研發模式。
過去三年裡,豐田派出100多位設計、生産、技術、品質控制等領域的工程師紮根于中國,與比亞迪及一汽豐田的工程師們高效協作,從研發到生産,從銷售到服務,針對整條産業鍊進行了全新的整合與升級,最終打造出了bZ3。
市場沒有檢驗之前,還不能斷定這将是一款現象級産品,但可以确定的是,bZ3是一款具有獨特競争力的電動車。得益于優秀的外型設計,整車風阻系數隻有0.218;智能座艙首次采用機艙層疊式儀表盤,12度低俯角,駕駛員幾乎不用移動視線,便可将行駛數據盡收眼底……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bZ3都足夠令人印象深刻。
豐田人謙虛地告訴我,在純電動車領域,豐田也是一個新軍。“包括供應鍊、服務體系、技術研發,都需要從頭開始搭架子、建體系。特别是在中國,追求本地化研發、采購、生産的前提下,有太多‘第一次’的難題需要去解決。”
不止是豐田,甚至對于整個跨國汽車企業而言,這也都是“第一次”。
在過去4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跨國車企作為品牌、技術、管理的輸出方,承擔更多是教員的角色。但從電動車開始,這種單方面由外方輸出的現象越來越少,本土汽車逐漸占據主導。
在比亞迪豐田,加藤的感受更加深刻。在接受筆者采訪中他談到,“作為一名日本人,過去兩年時間還不足以了解中國。而且對于中國市場所發生的巨變,我們的認知也還遠遠不夠。”
就在前不久的豐田中國技術空間活動中,加藤成了現場最忙碌的人之一。針對每一個媒體的試駕反饋,他都一一記錄并溝通。“這兩天大家給了我們許多指導,我們也認為,這些不足的地方必須馬上去整改。”
“雖然豐田也有一些過去積累的财産,但我們如果不能去持續改善,競争力就會下降。”
這實際上也是過去兩年他在比亞迪豐田最突出的感受。“比亞迪最近的進步非常快,我理解也就是因為在響應客戶需求時非常及時。在合作的過去兩年當中,我們學到許多。”
不可否認,僅在BEV領域,豐田的步伐确實有些遲緩。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對于造純電動車,豐田有着與衆不同的理念。一方面,它轉變單純制造的理念,建立包括新型商業模式在内的嶄新運營體制;另一方面,改變以往閉環生産、單打獨鬥的傳統,轉向“協同發展”,建立更多夥伴關系。
這一理念在bZ3上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加藤說,正是因為有着與比亞迪的合作競争,才能誕生出bZ3。
“如果你問我過去兩年我學到什麼?第一當然是速度,第二是不屈不撓、不斷地響應用戶需求,持續做改善的意識。”
強烈的危機意識也曾經是推動豐田立于不敗之地的底層邏輯。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曾談到,電動化、自動駕駛競争愈發激烈,産業構造本身正在經曆巨大的變化,也更加考驗企業是否具有能夠渡過激烈變動時期的研究、創造能力。他經常向下屬警告:接下來的時間裡,沒有人能保證傳統汽車制造商會繼續在出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擺在各家車企面前的命題不再是輸赢之争,而是生死。
“電動汽車需要獨立于現有車型之外,目前的趨勢不是将現有的汽車改造為電動汽車,而是以電動汽車自己的特點來制造,并使其成為真正的好車。”
在中國,豐田的電動化路線日漸清晰,那就是通過打造強大的“朋友圈”,共擔風險,合作共赢。
對于與本土車企的合作,豐田中國高級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先生誠懇地談到:豐田是抱着學習的态度來的。
“對于一個在傳統汽車領域耕耘超過80年的企業來說,若要去涉足一個全新的驅動模式、技術路線,它必須認真學習。”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以往在東京、法蘭克福國際車展,我們總是能看到自主企業代表圍着跨國品牌汽車,去學習、去借鑒。如今的國内車展,情況反了過來,你會看見豐田的技術人員趴在底盤下去看、去量。這就是豐田人的學習态度。
bZ3可以看作是豐田人第一次學習的作品,而這隻是一個開始,豐田、比亞迪、一汽豐田三方合作,後續還将有其他純電動車型。
改變無處不在,所有促發改變的原因隻有一個:速度。
按照預期,bZ3将在今年上半年發售。通常情況,所有調整都被鎖死,量産已經定型。
但豐田中國董事長上田達郎開了一個特例。
針對現場反饋bZ3的部分建議,上田表示,已經協調内部着手落實改進。對于一款即将量産的車型來說,這絕不多見。
現地現物,包括中國研發、中國決策發起了決定性作用。倘若是在日本,啟動這樣的一個改善程序,反饋到總部、經曆來回溝通、最終總部批準落實,大概需要“兩年”!
某種程度上,“速度”已經成為豐田中國新的标簽。
而這也是4年前,上田達郎赴中國上任時,豐田章男對他的期望:中國市場一日千裡,如今的發展速度比豐田章男20年前擔任中國部長時快了不止十倍。“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推進,現在我們需要的是速度。”
無須諱言,豐田對BEV的all in确實比競品晚了一些,但這又牽扯到另一個話題,豐田對“全方位電動化”的堅持與推進。但不管怎樣,起碼在中國,豐田走出了BEV的糾結,正大刀闊斧地、速度至上地推進bZ。
而效果也異常清晰:
無論是bZ4X的強悍與野性,bZ3的安心與家居,都再次證明,即使在純電動車領域,豐田也能造出對應細分市場的極緻産品。
可以預期,越來越多的豐田“bZ們”上市以後,真正硬核的智能電動車競争才算開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