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蘩》一看就是采野菜的詩,這樣的詩我們以後還會遇到。大家也許會奇怪,為什麼《詩經》裡面這麼多采野菜的詩呢?原因就是周朝的種植業還很落後,人類生存先要保證不餓肚子,根據《詩經》裡面的記載,那個時候主要的糧食作物比如小麥、谷子、稻子和大豆等五谷都已經實現了大面積人工種植,但是蔬菜基本上還是靠野外采摘,換句話說,大自然就是自家的菜園子,所以才有了《詩經》裡大量記錄采摘野菜的詩。
“蘩”是蒿的一種,因葉莖上有一層細小的白毛,稱為白蒿,也是古時候日常食用的一種野菜。編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的陸玑解釋:“春始生香,美可蒸食,秋名曰蒿,可以為葅。”“葅”是指經過腌制的菜,鹹菜、泡菜、酸菜一類。
《采蘩》是采野菜無疑,但是誰在采?采來做什麼用?又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公侯夫人采的,有說是女宮人采的;有說是采來做祭品的,有說是采來養蠶的。有時候我就想,曆史留給我們的,到底是事實呢還是謎團?
《詩經》之所以被被列為經書,是因為其教化意義,但是體裁毫無疑問屬于文學上的詩歌,萬不可把它當做史書,沒有必要像搞曆史研究那樣追求實證,更無須政治化解讀。詩歌就是詩歌,而中國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意象抒情勝于具象叙事,所以主導中華文明的大漢族居然沒有一首其他民族那樣的長篇史詩,這應該是值得研究的一個文化現象。這就像中國的繪畫藝術,寫意多于工筆,留白勝于塗墨,給人充分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情感體驗,隻要還原基本的曆史背景,剩下的就是尋找自己的感覺了。
詩裡出現了“公侯之事”“公侯之宮”“夙夜在公”,顯然這不是自己的家事,特别是“夙夜在公”,用于表揚或者自我表揚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努力工作最好使了。“宮”字現在很高大上,非宮殿宮廟宮廷莫屬,一般人不敢用。其實造字之初,也就是表達房子的意思,到了秦漢時期,才成為帝王居住房屋的專用名詞。有人可能是因為這個“宮”,聯想到宮廟,所以認為采蘩是用來祭祀的。
古代祭祀的祭品很豐盛,其中牛羊豬所謂“三牲”是必須的。大家可能注意到,供奉祖先也好神仙也罷,首先是吃的,而且是我們認為最好吃的,然後才是用的,再然後有了錢的概念,才是花的。這是因為吃飯、吃飽飯是件大事,而吃肉是件很奢侈的事,所以供奉的主要祭品都是動物,叫做“犧牲”,“犧”為毛色純正,“牲”為肢體完整,說白了就是整牛整豬整羊,後來為了節省,才供奉一個頭作為代表。然後是五谷,以及用糧食加工的食品比如饅頭,後來随着食品加工技術的提高就有了糕點。這些在《詩經》裡都可以找到,但是明确蔬菜作為祭品的也就是《七月》裡“獻羔祭韭”的韭菜,取其“久”的諧音,以及可以一茬一茬收割取其生生不息之意,并沒有“蘩”什麼其他的蔬菜。
而《詩經》裡面主要記錄祭祀活動的詩,大部分在《頌》部,還有一部分在《雅》部,《風》裡面都是順帶提到,并沒有專門記錄。而祭祀活動,大部分在秋天收獲以後和冬季春節前後舉行,采蘩的季節并不是适合祭祀的季節。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一首祭祀詩。
我們來看這首詩是怎麼說的。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要到哪裡去采蘩?到那沼澤沙洲間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采了用來幹什麼?公侯安排要照辦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要到哪裡去采蘩?到那遙遠山澗邊
于以用之,公侯之宮。/采了用來幹什麼?送到公侯家裡面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已經采了那麼多,白天晚上忙不完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已經采了那麼多,趕緊幹完把家還
哪裡提到了祭祀呢?沒有,一個字也沒有,都是一種臆測。
“于以”,往哪兒?到哪?“沚(zhǐ)”,水中的沙洲。
“公侯之事”,公侯安排的差事。
“被”有解釋為婦女首飾的,所謂同“髲(bì)”,而“髲(bì)”原本是假發的意思,并因此将“僮僮”解釋為發型整齊,把“祁祁”解釋為經過勞動後發型散亂。此解作為采蘩人是公侯夫人的依據,但是有見過頭戴巍峨的假發和首飾去采野菜的嗎?這有點不可想象。另外公侯夫人給自家幹活,還用得着說“公侯之事”嗎?我認為此處可以采納《康熙字典》的解釋:“負也。《後漢·賈充傳》:被羽先登。”也就是背負的意思。“僮僮”與“祁祁”都是形容茂盛、衆多。“被之僮僮”“被之祁祁”是表達背(負)回來很多野菜的意思。
“薄言”,急急忙忙。這個詞在《詩經》裡多處出現,這裡表達趕緊幹完回家的心情。
我們似乎可以還原一下這個采蘩的場景了:一群婦女在采蘩,她們從河邊沼澤到沙洲再到山澗邊,把周邊有蘩的地方都采到了,采了很多送到公侯家。白天采,晚上加工,就這樣沒日沒夜的幹,一邊幹着,一邊唱着,希望趕緊幹完就可以回家了。@微頭條#原創#@今日頭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