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評測影片:《哥斯拉2:怪獸之王》
出品公司: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傳奇影業
影片導演:邁克爾·道赫蒂
影片時長:132分鐘
一、前言 無論戲裡戲外,部分美國人恐怕都難以接受自己不是世界的“救世主”,遑論一頭來自東方的“醜陋”怪獸竟然取代他們成為了“彌賽亞”。
而它就是我們這次影評的主角“哥斯拉”。
“哥斯拉”這位來自亞洲的異類,誕生于日本東寶株式會社1954年拍攝的同名怪獸電影,它的靈感源自日本人對于當時美國核試驗的恐懼與憤恨,哥斯拉從誕生之初便帶有社會反思的基因,在其漫長的發展曆史中,逐漸演變為“自然平衡者”被廣大影迷所接納,同時因為系列電影的獨特魅力,使其成為日本流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在世界範圍内流行開來,而美國人正是看中這點,在上世紀90年代拍攝了關于它的電影。
二、98版哥斯拉 美國人也許并非不願了解東方文化,但泛濫的本位思想,卻總讓他們的解讀謬之千裡。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都可以稱之為“影視災難”的98版《哥斯拉》,或許是這一論點的最完美的注腳。
觀看影片,我可以不深究為什麼哥斯拉變成了一頭巨大的“南美蜥蜴”;
我可以不思考為什麼它的食物竟然是魚;
我可以不追查為什麼它要不遠萬裡跑到美國紐約産卵,還指定曼哈頓區;
但影片尾聲,哥斯拉死前的的低鳴與所有人震耳欲聾的歡呼形成對比時,我卻感受到了莫大的諷刺與失望。美國人仿佛從沒對這頭“日本怪獸”有過哪怕一丁點的認知,其背後隐藏的東方思維在全片蕩然無存,對本國文化盲目的自大與狂妄,讓這一版直接走上了“美利堅萬歲”的電影老路。而觀衆眼中反常識的行為,也終招來了一片惡評。
在這裡,我也特别願意分享一則趣聞,讓讀者了解下當時日本方面的反應。
“2004年的電影《哥斯拉:最後戰役》中出現了一隻與98年美版一模一樣的生物,卻在數秒鐘之内就被日版哥斯拉擊倒,日本東寶公司稱它為“斯拉”。”----來源自百度百科三、2014版哥斯拉
時光飛梭,2014年哥斯拉系列重啟,這次傳奇影業吸取了上一版的教訓,還原了哥斯拉的大部分設定。縱觀全片,從故事講述角度與戲份比列分析,又能時刻感受到美國人的不情不願。
本片雖然仍叫《哥斯拉》,但全片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美國人”身上,導演試圖利用主角的視角推進劇情表現怪獸,但85%的時間都在觀察角色的行為與心理,對于一部怪獸電影來說,就真有些過分了,更何況剩下的15%時間中,你時刻會因亮度問題無法捕捉巨獸,這是一部以怪獸命名叫見不到哥斯拉幾面的“神奇”電影。
四、2019版哥斯拉
本月上映的《哥斯拉:怪獸之王2》可以說是2014版的延伸,縱然新加入的中國科學家陳博士(章子怡飾演),其象征意義仍大于現實意義,但影片表現出來的更深層次的文化接納,依舊使人欣喜,畢竟誰能想象美軍可以和一頭怪獸“并肩作戰”。
就像片中台詞所說:在西方世界龍是邪惡的化身。而在東方,則代表神聖。這種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解讀,本就沒有對錯之分。 既然如此,放下孰是孰非的問題,彼此接納可能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如果時間的催化可以使美國人逐漸放下傲慢與荒誕,這次很多國人依舊堅持認為該片是美國主旋律,縱然美軍的渺小與無能已在本片中無數次出現,就更像是98年美國人犯下錯誤的翻版。當然這種類似文化壁壘的現象,從另一種角度解讀,也可以看做我國經濟實力提升下的必然,因為文化壁壘的強硬與國家實力往往呈正相關,這是後話。
本片另一個讓人欣慰的點,就是對于拍攝主體的回歸,一部怪獸特效電影,不主要拍怪獸還拍什麼?花錢進影院,難道看演員打兩小時“嘴炮”嗎?抛下文化的束縛,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怪獸的鏡頭,本片做到了,還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這就足夠了。
五、結語 開誠布公的說,我對《哥斯拉2:怪獸之王》的預期,其實要比大部分電影低,一方面來源自它的題材,另一方面則是美國人對這頭東方怪獸過往的“神奇創造”。幸運的是,影片還是給了我驚喜。2020年,傳奇影業手中的哥斯拉版權到期。漸入佳境的美版哥斯拉恐就此偃旗息鼓,多少讓人有些遺憾,畢竟電影特效這方面,美國人還真的不錯。
《哥斯拉2:怪獸之王》評分:8分;
購票建議:建議觀賞,别太糾結劇情,享受怪獸戰鬥給你帶來的愉悅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