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短評:為何忘己無私是謂“大公”?
中新社北京6月27日電 題:為何忘己無私是謂“大公”?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香港《大公報》創刊120周年,這一中國曆史上壽命最長報紙立言為公,文章報國,在華語世界享有很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何謂“大公”?1902年,英斂之在天津創辦《大公報》時即立下“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辦報宗旨。忘己、無私,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哲學思想的高境界。
《大公報》創刊120周年慶祝儀式暨圖片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莊子》外篇之《天地篇》記載,老子曾對問道于己的孔子說,“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許慎《說文解字》将“大”釋義為:“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清乾嘉學派代表人物段玉裁作注時,又引述老子在“天大”前補入“道大”,可見忘己被認為是入于天、近乎道的至高境界。
一幅長達8米的剪紙藝術品展現老子著經函谷關。中新社發 王中舉 攝
佛家則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作為檢驗佛法的三法印,佛陀講“無我”,意在引導人們去除“我執”,達到更高境界。
儒家傳統中,忘己既是一種自我修身的追求,也體現為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論語》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謂聞禮樂而忘己;“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謂勤踐履而忘己;“朝聞道,夕死可矣”,更可謂求緻知而忘己。王國維所言人生第三境界“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功到事成後不經意的開悟貫通,也反證出“在路上”時的忘己。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将“天下為公”視為“大道之行”的核心要義,亦是忘己無私的集中體現。
西方文明中有類似忘己無私的傳統。蘇格拉底為維護法治的權威性而慷慨赴死,布魯諾為捍衛“日心說”而葬身火海。傳承自古希臘的藝術強調忘我帶來的靈感,正如後世大詩人尼采的名言,“抒情的天才獨能感覺到一個畫景象征世界從神秘的玄同忘我之境中産生”。
“國博百年·中國雕塑百年作品展”裡的一件件雕塑作品将古今中外聖賢排列到一起。中新社發 張浩 攝
“大公”二字亦濃縮着中西方新聞界對客觀公正的共同追求。梁啟超曾提出辦報四原則,即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确而速。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也有形象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
英斂之早年曾自修法文,《大公報》創刊号的報頭上可見“L'IMPARTIAL”的法文字樣,意為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其“知無不言,以大公之心,發折中之論,獻可替否,揚正抑邪,非以攜私攜嫌為事”的辦報理念,正是絕佳诠釋。(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