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确保做到的一項基本工作,對于企業來說,特别是相關的質量管理方面的直接以及間接的管理人員,都需要針對質量管理發展的三個階段進行了解和掌握,通過針對性的學習,掌握質量管理發展的三個極端優缺點有哪些,做到發揮其優勢,規避其不足。
一、質量檢驗階段
在這一階段,人們對質量管理的理解還隻限于質量的檢驗。就是說通過嚴格檢驗來控制 和保證轉入下道工序和出廠的産品質量。
1、操作者的質量管理:二十世紀以前,産品的質量檢驗,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藝 和經驗,對産品的質量進行鑒别、把關。
2、工長質量管理:1918年,美國出現了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運動”,強調工長在保證質量方面的作用。于是執行質量管理的責任就由操作者轉移到工長。
3、檢驗員的質量管理:1940年,由于企業生産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一職能由工長轉移到專職檢驗員。大多數企業都設置了專職的檢驗部門,配備有專職的檢驗人員。用一定的檢測手段負責全廠的産品檢驗工作。
專職檢驗的特點就是“三權分立”,即有人專職制定标準;有人負責制造;有人專職檢驗産品質量。這種做法的實質是在産品中挑廢品、劃等級。這樣做雖然對保證出廠産品質量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點:
其一,出現質量問題容易扯皮、推委,缺乏系統的觀念;
其二,隻能事後把關,而不能在生産過程中起到預防、控制作用,待發現廢品時已經成 為事實,無法補救;
其三,對産品的全數檢驗,有時在技術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壞性檢驗),有時在經濟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檢驗工時太長、檢驗費用太高等)。随着生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産效率不斷提高,這些缺點也就越來越顯得突出。
二、統計質量控制階段
由于上述的把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分開的事後把關檢查,是基于廢品已經出現這種情況,而廢品既已出現,即使被檢查出來也已經造成了損失,因此它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積極的方式應該是,把廢品消滅在發生之前,防止出現廢品而帶來損失。
随着生産規模的迅速擴大和生産效率的不斷提高,每分鐘都可能産生大量廢品,而它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将大得令人難以忍受。這樣,統計質量控制的方法就應運而生了。
它應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生産過程進行控制。也就是說,它不是等一個工序整批工件加工完了,才去進行事後檢查,而是在生産過程中,定期地進行抽查,并把抽查結果當成一個反饋的信号,通過控制圖發現或檢查生産過程是否出現了不正常情況,以便能及時發現和消除不正常的原因,防止廢品的産生。
數理統計方法在質量管理中應用的另一方面,是驗收抽樣檢查。另一方面,有的産品檢驗工作量和檢驗費用很大,進行全數檢驗有時是很不經濟的,或者時間上是不允許的。所以,基于數理統計理論的抽樣檢查方法得到了迅速的推廣應用。
統計質量控制是質量管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初這段時間中得到發展和推廣應用的。它的主要特點是,從質量管理的指導思想上看,由事後把關變為事前預防;從質量管理的方法上看,廣泛深入地應用了統計的思想方法和統計的檢查方法。
三、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與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強調為了取得真正的經濟效益,管理必須始于識别顧客的.質量要求,終于顧客對他手中的産品感到滿意。
全面質量管理這個名稱,最先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的著名專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傳統的質量管理基礎上,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營管理上的需要發展起來的現代化質量管理,現已成為一門系統性很強的科學。
全面質量管理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科學化的一項重要内容。它于20世紀60年代産生于美國,後來在西歐與日本逐漸得到推廣與發展。它應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質量控制,使質量管理實現定量化,變産品質量的事後檢驗為生産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全面質量管理類似于日本式的全面質量控制(TQC)。
首先,質量的涵義是全面的,不僅包括産品服務質量,而且包括工作質量,用工作質量保證産品或服務質量;其次,TQC是全過程的質量管理,不僅要管理生産制造過程,而且要管理采購、設計直至儲存、銷售、售後服務的全過程。
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必須把以顧客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到企業業務流程的管理中,即從市場調查、産品設計、試制、生産、檢驗、倉儲、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牢固樹立“顧客第一”的思想,不但要生産物美價廉的産品,而且要為顧客做好服務工作,最終讓顧客放心滿意。
三個階段比較:
TQM能夠給企業結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所帶來的變革;企業通過這些相關的變革來獲得競争優勢。
作為一種完善的質量管理模式,全面質量管理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管理平台。但是,如果企業不能夠設立相應的部門來支援質量管理小組的工作,沒有堅定的決心來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研究成果,那麼企業就不應該立即實施全面質量管理計劃。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企業在認識到全面質量管理的潛在優點之後,便滿懷熱情地推行全面質量管理,而對到底要投入多少精力、承擔多大的義務卻缺乏精确的把握,最終的結果必然讓人很失望。
在企業内部,質量管理由簡單到複雜,可以又分為三個層次:
在第一階段,質量部的主要工作可以稱為“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然而,“質量控制”在實際上等同于檢驗,在生産線、來料、出貨等各個環節布置許多檢驗人員,這也成為質量部門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而“質量保證”,大多數的關注點集中于體系文件的維護。許多企業都有ISO9001質量體系的證書,或者IATF16949,還會有環境和安全的認證,如ISO14001,ISO45001等,與質量合為一個統一的體系。經常性的各種内審、外審、文件更新,等等,成為另一項重要任務。
而上述兩項工作中,檢驗中發現的不合格,客戶投訴,來料不合格,審核中發現的問題,形成内部質量改進的主要輸入。應該說,這個層次的經理已經完成了質量部門的基本建設,有了質量體系的框架,但還處于被動的質量問題防禦階段。大多數企業中的質量經理處于這一階段。有兩個例子可以加強:有一個制造企業的總經理告訴他的質量經理,他有權力在任何時候将生産線停下來,但他的職責是必須在半個小時内調查清楚問題在哪裡,拿出解決方案。否則,生産必須恢複,而責任由質量經理承擔。
某一質量部門的經理告訴質量工程師,如果生産線上出了質量問題,質量工程師必須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并判斷是什麼問題,如果是來料問題,立刻反饋到供應商解決問題,否則聯系公司内部有關人員限期消滅問題。這兩個例子沒有錯,但僅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第二階段是質量部門有進一步的活動,質量經理積極組織、發動員工開展質量改進行動,把質量融入企業的日常運作中。
質量成為全體員工的工作職責範圍。質量不再單單是質量部的工作,每一個員工——上至總經理,下至一線操作員——都投身于質量改進。從市場調查、設計、開發、到原材料采購、産品生産、發貨、銷售、客戶服務等等,都能找到質量改進活動的元素。
流程改進、質量小組、改善小組、客戶反饋、供應商質量管理各種質量工具的應用,都顯示了企業質量管理的全面開花。
全面質量管理TQM在企業深入人心,質量部似乎已經不是質量活動的主角了,它的任務在于不斷深入的質量培訓,質量改進活動的輔導,企業質量戰略的制定,流程優化,質量标準,質量計劃的制定,以及客戶需求轉化為企業的質量要求等。
這一階段,應該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成熟應用階段,企業的産品和服務質量是在持續的改進,在全體員工的呵護下,可以預期地不斷提升。質量經理的第三個階段是參與企業的戰略策劃,公司的目的是赢利和發展,企業的運營質量的層次顯然高于産品質量的層次,質量部要參與、管理企業戰略、組織目标及行動計劃的制定,以及戰略、目标、行動計劃向下級部門的傳遞。
質量部的任務是幫助、支持、保證全公司自上而下地、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SWOT分析,長期目标,短期目标,行動計劃,并實施統計,跟蹤,不斷修正,持續改善,使得企業能實現既定的方向。
高質量的組織有助于獲得高質量的産品。高質量的組織需要高質量的質量部的輔佐。這時質量經理的工作是保障組織形成自己的使命,願景,并高質量的将它們轉化為每一個員工的具體活動。高質量的組織形成高質量的工作流程。
在惠普公司廣泛應用的組織計劃“十步法”就是關于如何制定公司組織各部門的SWOT分析,長期目标,短期目标,行動計劃的工具。在這一工具應用中,各職能部門是主角,質量部是輔導員角色,幫助、支持、統計,跟蹤、修正,并監督執行。事實上,無論是波多裡奇質量獎的标準,還是我國卓越績效的國家标準,都強調“戰略策劃”這一條作為質量獎的評選要求,而這一标準體系也成為許多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TQM的目标。在認證質量經理項目中,對質量經理提出了組織戰略、策劃、競争優勢分析等的技能要求,不容置疑,在對質量經理的高層次要求中,這項工作是質量經理最重要任務之一。
---END---
免責聲明:本公衆号所載文章為本公衆号原創或根據網絡搜集編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本号聯系!文章内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或支持其觀點。本公衆号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